景观设计毕业论文范文Bwin必赢

作者:小编    发布时间:2024-01-20 16:18:25    浏览:

[返回]

  Bwin必赢独立学院的环境设计专业的定位应当是“一个以生态美学为指引,以环境科学为基础,以人居环境质量的提高为目标的环境设计理论与实践体系的建立将是必不可少的”。独立学院环境设计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为国家培养并输送室内外设计施工及管理、建设,服务第一线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任。伯顿克拉克在《建立创业型大学》中提道:“创业型大学很像高科技工业中的企业,开发一种涵盖变革的文化。”由于现代社会方方面面的发展,人们开始关注自己周围的环境,而不仅仅只是关注温饱问题,环境设计行业体现的是新的生存观念和审美情趣。在经济和文化向更高层次发展过程中,社会需要大量的环境设计应用型专业人才。

  从现行专业培养方式及课程设置来看,独立学院环境设计专业在办学之初的一套培养模式及培养方案,均复制于母校。建校之初的模仿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步显现出弊端,在市场的导向和学院及专业本身的发展过程中,社会对专业的原有培养方式,提出了必须变革的要求。环境设计专业借此契机寻求其他路径,改变培养计划和培养方案。社会对于独立学院环境设计人才的需求,不仅需要其具备环境设计理论基础,更需要有良好的创新意识,能在环境设计实践中发挥创作的灵感,培养出更多具有创作灵感的应用型专业人才。这就需要独立学院根据自己的特点与母校在环境设计专业“错开定位,配套发展”方略,建立属于独立学院特色的人才培养方式。

  毕业设计是独立学院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校实现培养专业目标要求的重要阶段。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本专业范围内相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毕业设计就是毕业的一种计划、规划、设计、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视觉的方式传达毕业设计活动的过程。”作为环境设计专业的本科毕业设计,不仅是一个完整的设计创作过程,还是一个毕业生对本科四年学习的总结及展示的机会。独立学院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环节的现存问题总结为以下几点:

  传统的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的选题都是沿用母体高校多年的教学经验,没有创新,选题内容偏学术研究型,而不是应用实践型。由于独立学院与母体高校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方面的雷同现象,导致独立学院的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选题偏理论化而非应用,使独立学院毕业设计环节的应用型特点未能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也使学生的专业性质和特点未能与其他普通高校有明显的区分,直接导致就业的困难。

  由于传统的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题目来源均是由指导教师独立给出,大部分为模拟工程题目,未能完全考虑和照顾到学生的实际兴趣和动手能力,其实践性较弱、造成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类型趋向单一。并且题目都较为宽泛,学生不易深入完成。

  传统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模式因为需要,由教师给出多个模拟工程题目,而大部分教师从事的项目实践不足以满足多个题目的制订,从而导致部分题目所涉及的技术创新性不足,同质化情况严重,甚至出现很长时间重复使用同一过时技术的题目。

  传统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一般是在大四下学期学生毕业前四至五个月开题,学生接受题目后自行进行毕业设计创作及撰写论文,期间教师与学生互动较少,沟通不足。此期间,学生可能处于求职或考研阶段,所以存在学生对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的质量重视程度不足,投入精力较少。在毕业设计完成之后,用少量时间完成毕业论文,论文拼凑现象严重,抄袭内容较多。

  环境设计专业涵盖面较广,而独立学院的环境设计专业毕业生在进行毕业设计时,其应用型特点应当在毕业生进行选题之初就和其他类型高校区分开来,这样才能在毕业之后的就业中有一席之地。毕业生和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在进行毕业设计阶段时的选题,可以从环境设计专业内容的分类着手,从选题方向、选题范围、题目确立等方面出发,使毕业设计选题具有应用型实践特色和创新性。独立学院环境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选题,更应考虑其应用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以有助于学生毕业后就业。综上,解决独立学院毕业设计的应用型转型第一要务便是选题。选题是否得当直接决定了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的质量。通过选题可以看出作者的毕业设计研究的方向和理论掌握水平,选好了论题,就等于完成毕业设计的一半,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好的选题是直接向大家展示毕业设计方案的研究方向以及内容的精确阐述。毕业设计选题范围的确立是指导毕业生如何使一个毕业设计的题目具有特色和个性。如何体现其毕业设计的实践性、应用性和独特性,是先决性条件之一。环境设计专业本身的涵盖面广泛,毕业生在起初进行选题时,就会遇到较大困难。而针对独立学院的环境设计专业教育的定位,在毕业设计选题之初,就应当以应用型和技术型为方针进行选题,这也是和其他院校培养类型进行区分的一个关键。从独立学院环境设计专业的实践性特征出发,其专业涉及内容包括建筑的内部环境(建筑内部功能的规划、室内景观、色彩、空间、材料等建筑基本元素的构成设计),外部环境(建筑之外与之直接联系的广场、绿地、水环境、交通组织等项目的组织与规划设计),小建筑设计(辅助主体建筑使用的小环境构筑物,如会所、活动中心、茶室等设计)的相关设计内容。毕业生的选题均以室内、室外或建筑设计为主,而无论哪一种类型,均应以实践、应用、技术为方针,教师进行指导,毕业生进行设计实施。以景观设计选题为例,景观设计的设计应用型内容选题可以分为宏观型和微观型两大类。从宏观角度来讲,景观设计中场所设计的红线范围和尺度大小,决定其所属性质。尺度较小的一般以场地布局为主,而尺度较大的地块一般就以生态理念考虑为先。从微观角度来讲,景观设计可供选择的题材较多。如小品设施、公共设施类,都是属于微观应用性角度来看环境设计的领域。

  在毕业设计的整个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指导教师和毕业生的精心安排和设计实施。而独立学院的环境设计专业,更是独立学院应用型专业的代表。独立学院的转型,培养方式的定位,专业的发展,都需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体现并坚持。从毕业设计的选题这一细节环节出发,找准独立学院的培养特色,是独立学院以及各专业,乃至各位毕业生如何在竞争中找准位置的关键所在。独立院校环境设计教育人才培养教学理念应该是,“寓技术教育于审美教育,是具备较宽且结构合理的基础理论知识;寓技能培养于创造美能力的培养,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特别是应用所学。”提出这一教学思路是基于创造性地解决有关环境设计专业工作实际问题的能力,这里有两点:其一是环境设计人才需要科学技术做支力;其二是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和从事有关岗位核心工作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独立院校环境设计教育人才培养的特征,应该是强化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独立院校偏重应用是为服务于社会生产一线做准备,环境设计的学生在毕业后更偏重于直接参与环境艺术相关的设计及施工管理、建设等,如室内设计装饰装修、室外园林景观设计及施工等。独立院校的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应用能力有两层含义:一是环境艺术专业理论与技能在实践中的吸收应用。二是环境艺术专业技能面向社会生产实践动手的应用。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同时作用于社会生产实际并转化为一种生产力、创造力、创新力,是独立院校环境设计专业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环境设计专业教学,应当是设计实践文化,一种与技术相关的实验文化、设计实践相关的设计文化,以及与教学研究相关的教学文化,而集科学技术、设计实践、实验文化和写作文化于一身。最能体现环境设计专业未来发展方向的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也将继续成为在独立学院本科阶段极其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

  学校在毕业论文教学环节往往指导性文件只有一份,即对论文总体规定一个流程,不分专业。一般要求为3个方面:一是时间进度要求;二是格式规范要求;三是字数要求。对内容的选择,往往没有特定的规定,一般由各个专业的老师规定,只要在规定时间提交论文答辩成绩即可,对于不同的专业,没有按其特点去做的更细的指导性文件。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与课程连接不紧高职一般只有6个学期,由于时间紧,往往将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安排在第五学期末和第六学期,与之前的课程安排上往往完全断开。为了较好地完成一篇毕业论文,必须具备较好的课程基础。但是在第三学年,很多同学可能将之前的课程内容已经遗忘,导致在完成毕业论文时往往论述不充分,拼拼凑凑,敷衍了事。尤其对于高职学生来说,不需要研究太深的理论知识,只要在课程设置上做到浅显易懂,让同学知道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在完成毕业论文之前对各个相关知识都有所了解,通过不同课程的讲解,让学生了解行业的趋势,为论文选题打下基础。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的实施目标与岗位能力的需求存在差异各个农业类高职学生的来源也不尽相同,有的省份有比较发达的现代农业基础,而有的相对薄弱,对从事该行业的技能要求不同。从以往的毕业生就业来看,很多都是一线的技工性岗位,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要求很高,因此着力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在综合性的毕业设计(论文)中给予指导是非常必要的。但评价该教学过程的标准也不能一概而论,不能仅仅考核基本技能,完成一篇简单的毕业论文就可了事,而更应该从培养学生的岗位发展能力着手,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思考的能力。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的管理监督机制缺乏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学生人数与指导老师之间的比例问题日益突出,指导老师往往在完成规定的教学科研任务之余来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工作,时间紧任务重,不能保证完全投入精力,再加上毕业设计(论文)完成的时间段正好是学生找工作的紧要时刻,无法集中精力认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存在抄袭、论文的现象。对论文的监督检查往往只是在开题与答辩部分,不能做到有效地全程监控。

  制定行之有效的指导性文件对于农业类高职专业来讲,其教学过程往往要与植物生长的季节性与周期性紧密联系,不象文学类、经济类、电子机械类专业,不受时间季节的影响。如何做好农业类专业的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工作,需要根据农业类专业的特点,制定专门的针对农业类专业特点的指导性文件,对于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形式、深度等进行具体的划定Bwin必赢,使其符合高职学生的实际培养目标,并制定更为详细的适合专业自身特点的实施方案,使学生能够完成一篇质量较高的毕业设计(论文),同时又可提高教学效果。结合课程教学,逐步安排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将毕业实习与课程教学相结合,将着力点放在最后的教学阶段,且将教学任务分解到课程教学中去,对于各个课程所要求的知识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做到心中有数,重点突出。将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的实施延伸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去[2],寻求更好的实施方案,并认真实施,以此检验其教学效果。在课程考核中安排与课程相关的小专题讨论,要求学生在课外搜集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知识,写出简短的专题报告,纳入课程考核成绩,为后来完成较大篇幅的毕业设计(论文)打下基础。改变选题方式、兼顾就业方向与兴趣虽然是同类专业,但农业类学生就业方向不尽相同,有的差别较大,所以在选题时不需要完全以某一类题目为主,应该结合自身的兴趣去选题。比如指导老师可以将拟定的题目提前发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资料查询或实际调查去了解该方向的一些基本知识与发展前沿,与老师讨论后再选择适合自己的题目。这样既符合学校论文写作的方向和规定,同时又可发挥学生的积极性,避免在较短的时间内匆忙选题。论文的内容应是学生岗位实习或社会调查等实践中遇到的与本专业相关的问题[3]。加强过程监控,严格考核标准在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中,从选题、开题报告、中期检查、论文完成、答辩、评分等各个环节都需要建立可行的规范的操作流程,可以通过网上限期登陆信息的方式去控制完成的过程,避免最后几个星期匆忙完成该教学任务。对于检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需要不断地研究讨论,妥善解决,使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对于认真进行教学与考核的指导老师予以表扬与鼓励。在毕业设计(论文)答辩时,不能只是指导老师说了算,需由答辩组长与组员共同打分,确定最终成绩。同时应该推行“学院抽检制度”,对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和最终质量进行检查,与省一级的论文抽查工作相呼应。总之,农业类高职学生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应该从专业自身特点出发,探寻和采用符合自身的教学模式,不仅培养一般性的技能人才,更需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探索的能力,为今后的职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毕业设计是高等学校本科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对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风景园林专业毕业设计任务内容包括:毕业设计和毕业设计说明书两方面。毕业设计内容包括前期调研、方案设计、效果图、分析图等设计作业;毕业设计说明书主要运用风景园林设计的理论知识针对该毕业设计进行设计说明。本文谋弦瞪杓迫挝竦哪谌莩龇,分析现状和问题,从教学实践中挖掘出一些指导方法。

  毕业设计时间安排与就业等时间冲突,使部分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毕业设计时间与精力的投入,降低工作标准的要求[2]。前期调研工作充足与否决定了整个毕业设计是否良性循环,要求指导老师督促学生加强完善前期调研工作,端正学习态度。要求学生对项目基地进行调研分析,对自然地貌、建筑古迹、地域文化进行考察;要求学生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以防冲突当地民风民俗。

  指导老师需叮嘱学生在调研中,特别对园林景观中的细部设计进行观察与分析,例如水陆交接处的驳岸设计、亲水平台的设计、堤坝游览方式的设计、景观小品的人性化设计等。并要求学生以图文并茂的方式汇报调研心得,对优秀设计进行案例分析,探讨其优缺点,学会借鉴与创新。

  当前风景园林毕业设计主要问题之一是设计内涵不足,忽略了最重要的创新精神培养[3]。有文化的设计才有生命力,任何设计作品都要有一定的设计理念,要培养创新精神和文化价值。指导老师告诫学生要善于挖掘文化精髓,体现更深层次的含义,才能提高人的品味与审美,提升人们的精神生活,而不是用简单的色彩拼图或植物造景就是对园林设计的表达。只有具有强烈的民族性的艺术作品才能为本民族的群众所喜爱、所理解,才易于使本民族的群众接受,越具有社会性,越能发挥社会功能,就越具有长久的生命力[4]。要求学生对基地的城市文化、历史文化、历史建筑,甚至城市精神、民族精神等多方面进行调研,挖掘与借鉴、吸收与创新。

  要求学生遵循艺术发展的历史继承性[4],对历史文化元素进行抽取和转化,对地域文化精髓进行提炼和创作,对传统园林设计的创作形式和创作方法等进行借鉴与创新,通过景观设计展现最大限度的表现力。设计理念可以采用历史文化元素、民族精神等等,反映一定的生活内容或地域特征,体现于共同文化上,内容与形式让人关心熟悉的,才能在心理上达成共鸣。

  方案设计包括总平面图、总鸟瞰图、节点大样图及效果图、分析图、立面图、剖面图。设计方案环节,指导老师需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不断地进行辅导和修改,督促学生完成毕业设计。

  首先,要求学生对基地的场地、现有水文与植被、建筑小品等进行分析,在保留古建筑、保护原生植被、尊重地形地貌的前提下,对水文条件进行利用,将园林打造成一个青山碧水、鸟语花香,有特色有文化的游览胜地。其次,要求学生对场地进行分析图制作,贯穿自己的设计理念,结合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以及基地各出入口的情况,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进行功能分析、交通流线分析、景观节点分析等。

  景观节点设计、铺装设计、亲水平台设计、堤坝与滩地之间游览的可达性设计,以及其他人性化服务设计,都属于风景园林设计中需要关注的细部设计问题。

  对景观的节点设计,要围绕设计理念展开,集中体现设计的中心思想,这一点是需要指导老师不断跟学生重点强调的。城市中的景观设施标志着历史与文化关系相辅相成,形成独特文脉和现代人文特色的景观[5]。通过节点设计表达该区域的功能性和设计主旨,一小见大,从而更好地贯穿全区域的设计理念。对该区域的中心景观小品、植物造景、地面铺装纹样、以及座椅的造型设计等,都要进行考虑,都要体现该节点的特色,从而展现整个园区的设计理念,体现一定的文化精神内涵。

  由于毕业设计任务量较大,学生耐心度不够,所以对于效果图的制作缺乏细节表现。效果图需要在sketchup、Photoshop等软件对植物、建筑、山石,以及水面、天空、飞鸟等运用抠图、色彩的叠加等表现技法,对基地进行场景模拟设计。效果图制作中对于植物种植,需要运用植物素材根据光影和透视角度,一颗颗调整种植,工作内容繁琐,对此项工作学生缺乏细心和耐心。指导老师需要叮嘱学生易出现的问题,强调植物种植在画面中的必要性,特别是主干道两侧的陈列式种植乔木,可以强调直线型道路的贯通性,强化曲线型道路的流动感,丰富画面效果。

  本科毕业生不论是毕业论文还是毕业设计说明书,都存在一些写作不规范、内容不具体、结构不完整,论文格式理解错误等问题。作为毕业设计最后一环,要求学生必须提高毕业设计说明书质量,给自己的大学时代交一份完美的答卷。写作内容方面要求学生围绕设计理念,阐述设计内容;并需阐明采用某种文化元素的原因、用意与出处,以及如何体现设计理念。写作格式方面要求学生规范写作标准,全面检验,严格把关,做到具体与完整。指导教师也需提高自身素质,高标准指导学生毕业论文写作。

  本文针对风景园林专业毕业设计内容的现状与问题,提出一些具体的教学方法,特别提出要指导学生善于树立设计理念,培养创新精神,并探讨设计具有文化价值的重要性,以期为风景园林毕业设计教学水平的完善与提高提供指导性建议。

  [1] 金敏丽,钱奇霞.风景园林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版),2011,08(6):267-270.

  [2] 莫媛媛.基于地方高校转型下的风景园林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以广西艺术学院为例[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2):118-119,120.

  [3] 巫柳兰.高校风景园林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9):99-100,140.

  建筑艺术设计学院的生态与文化教研室虽然成立才4年多,但在以往的本科专业教学中就有不少课程涉及到生态与文化的研究内容。在国际上,对于生态设计、可持续设计、地域胜文化与设计等的研究与实践己经开展一段时间了,它们是人类未来必须认真面对的一个重要议题,也是对环境的一种负责;而在国内,这些研究方向已经在设计领域中得到开展研究和实践,最受瞩目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多个展馆设计,它们都力求实践和表达生态设计、可持续设计、低碳设计。这些理想目标更是受到我国政府的崖纷见,在国家及多个省市的发展敖咙中明确提出建i}T}碳社会和低碳经济、和谐社会的目标,党的十会议更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在政策方面给以指导和支持。国内的高等院校也纷纷成立相关的研究机构、组织相关的论坛和教学。清华大学成立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可持续设训研究所”,并与芬兰阿尔托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共同举力、“全球化背景下可持续艺术设计战略”论坛,产生重要的影响;广州美术学院的多个设计学科开设低碳设计研究项目。很多国内外的设计大赛,也设置与低碳、司特续及环保设计有关的主题。其中,2012年“为中国而设计一一第五届全国环境艺术设计大展”中设置“环保低碳室内设计专题”,获奖作品得到专家学者的肯定;2012年博朗国际工业设计大赛增设“可持续发展奖(SustainabilityAwards)”,获奖作品得到国际评委的认可。

  在整合建筑艺术设计学院的科研力量基础上,生态与文化教研室着重开展以下方向的研究和教学活动:

  根植于岭南,围绕地域的自然因素(气候、地理)、文化因素(广府文化)和经济因素进行研究,并在设计中得到本质的体现。当下的国际化影响非常迅速,国家的城市化建设也出现趋同的景象,这使得地域性的研究和设计成为紧迫的和重要的课题。生态与文化教研室积极开展基于岭南地域主义的设计研究,在课程及毕业设计中开展相关的课题。例如开展岭南古建筑的研究、广府文化与设计的研究等。低技术的可持续设计研究。詹姆斯沃尔本克(在其低技术宣言中宣称:“低技术是群众的技术。”低技术的可持续设计研究,将适合地域的技术、便于人们掌握的技术在设计中进行适当的运用,并体现当下的设计观念。我们在幵展低碳住宅空间设计的教学研究,考察岭南著名的低碳建筑,考察万科住宅产业化研究基地,逐步积累适合岭南地域的低碳住宅设计方法中,也得到宝贵的教学研究资料(图。风景园林设计教学开展地域性风景园林的教学研究,使之适应地域的气候、地理规律和人们的生活追求。注重地域文化的综合表达,利用地域景观元素营造空间;注重景观的实际功能运用研究,避免只注重形式和视觉审美的景观设计。在教学中,广东绿道景观的功能与美学评价体系研究就是一个突出的地域风景园林教学与科研,它也是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将科研与教学结合,实现科教融合已经三年多,取得丰厚的成果(图。城中村的研究城市的发展过于追求“新”,城市中的村落也受到破坏、拆迁和改造。我们的目标是研究广州以及珠三角的城中村,提出更温和的改造方式’用艺术介入的策略引发人们对城中村的保护和改造思考。综合来看,这些都是基于地域性所进行的设计价值研究,也是生态与文化教研室本科毕业设计和论文研究的主要方向。以下部分就是年教研室开展毕业设计与论文教学的过程记录,也是具有地域特征和价值的研究。例如对广州石牌村的研究,对广州隔山村的工作坊教学,对小洲村的工作坊教学等,都是城中村教学研究成果的积累。

  毕业设计教学,强调设计的过程:田野调查、设计推理、概念生产和综合表达。在本选题中,由于模范村历史已经约有60-100年之久,且时间跨度较大,建筑的图纸和其它详细资料已经不能找到,于是,团队开展详细的田野调查,获得宝贵的第一手现场资料。田野调查从以下方面进行:第一,场地和建筑的测量。组织团队进行场地和建筑的详细测量,获得具体的尺寸和构造细节资料。第二,拍摄大量的照片和视频,建立图像的对比分析资料。第三,采用定量访问、调查问卷的方式,获得人们对模范村的整体看法。在这些基础上,进行归纳整理,得到以下的认识:首先,建筑虽然是砖混结构,14栋旧建筑均为山形屋顶的两层小楼房,除了较大的524号(马应彪屋)面积为355平米,523号面积为293平米,其他面积均在250cry以下;但在居住过程中已经有一些加建、改建、修缮和破坏。对于建筑的再利用,应该是持慎重态度。其次,模范村的景观资源非常丰富且宝贵,常见的植物有32种。这些植物资源应该作为重点保护的对象,它们形成独特的微气候、具有魅力的光影效果和封闭的内环境(图4)。再次,基地位于学校教工居住区与教学区的中间,东西方向是从高至低的走向,高差约有10多米。

  针对基地问题以及整体认识,提出设计改造的整体策略:原则是保护场地的肌理、建筑文化以及景观资源,进行保护式的改造发展;目的是建立学校面向社会的一个交流窗口,象牙塔式学术研究与社会公众建立一种良比的沟通;功能是院系研究所、对外交流与研讨中心、模范村历史博物馆与展览厅、图书馆、商业服务中心、公共沟通平台等。基于以上的研究,学生们从不同的角度切入设计改造:微公共空间的塑造—在校园中塑造微小尺度的公共空间,并具有场所的精神;游园—吮置换功能并形成新的导线,加建连接廊道,创造一种难忘的游园体验;下凹景观一一基于保护的角度,将行走路线下凹,避免影响建筑及基地特质;静谧公共空间的营造一一研究原有建筑的构造秩序,结合室内功能与室外景观资源,营造一个静谧的交流空间。

  强调清晰、有效的传达手段和方式,包括专业的概念陈述部分、调研部分、图纸部分、模型部分。概念陈述部分主要是解释对场地的判断和设计改造的观点;调研部分主要是田野调查的资料、数据整理和得到的结论;图纸部分是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效果图、图表和相关的示意图;模型部分包括四个尺度的模型表达,分别是区域尺度的模型一说明所在区域的位置和整体关系,场地尺度的模型一说明场地的现状,设计方案的模型一说明设计的整体概念和重点,细节尺度的模型一说明重要的构造或具体设计手法(图。在有可能情况下,鼓励学生利用动画或其它能众参与的方式表达设计,众成为一个主动的参与者。毕业设计成果参加年中国环艺学年奖,得到专家的认可,获得不俗的成绩。其中,何苑诗同学的方案“游园——中山大学模范村整体设计改造策略”获得本次环艺学年奖的景观设计类的金奖一中山大学模范村整体设计改造”获得本次环艺学年奖景观类的银奖。

  一中山大学(南校区)模范村的整体设计改造选题中山大学被称为中国最美的大学之一,其南校区又叫康乐园,其中有栋红砖楼和亭子,均建于年至年之间。模范村正是处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模范村建筑群建于年间,共落成栋村屋,现余栋,它们代表了教师住宅的小洋楼模式,即“屋有两层,上为宿所及露台,下则课堂、膳室、浴房、厨所、储藏室皆具。屋外留地数弓,花圃菜畦,随意开辟”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模范村已经没有人居住或办公,现在处于荒废的状态。学校也面临着一些困难:模范村应该怎么保护,模范村要采用什么样的开发模式,模范村是否可以成为学校与社会连接沟通的重要窗口?这些难题,正是生态与文化教研室的毕业设计与论文思考的重点所在。

  一紧扣毕业设计内容展开论述毕业论文教学的开展,紧密结合毕业设计内容,围绕毕业设计的选题、田野调查、初步设计改造方向等进行论述。围绕“中山大学模范村整体设计改造”进行历史资料的整理归纳,对基地基本情况进行详尽的调研与归纳,对国内外的设计改造案例进行研究与归纳,并提出设计改造的概念和主张。论文的论述主题有:中山大学模范村微公共空间的研究、中山大学模范村的功能需求性研究、中山大学模范村光环境设计研究、中山大学模范村户外交流空间的研究、校园公共空间归属感的研究等。论文都是紧扣专业,抓住一个重点进行落到实处的研究。毫无疑问’论文对毕业设计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总结毕业设计与论文的选题,可以是教师团队正在研究的主要方向一这利于教师与学生的共同研究和探索;可以是课题的其中一个方向一这为学生创造一个较好的学术平台和基础;也可以是以往课程的再深化这使得学生能有的放矢,把一个问题深入地研究透彻。当然,更可以是学生自行选定的题目,但必须紧扣教研室的教学和研究方向。生态与文化教研室的教学和研究才开始四年时间,还需要一定量化的积累。实现基于地域性的生态与文化研究,并将成果在设计中得到充分体现,是一个重要的目标;基于地域性的相关教学研究与探索,也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和推进,需要在教学、科研、课题、实践中结合起来。

  城市滨水区是城市中一个特定的空间地段,是城市中陆与水接壤的区域。随着社会经济的增长,公众对于自身生存环境的关心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的意识逐步增强。回归自然,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解相处,已经得到了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公民的共识。

  世界城市滨水区开发都大概经历了繁华到衰退,衰退到再开发的过程。这样的过程主要的原因有四点;一是社会需要转型。另一个原因可以说是因为城市滨水区存在着巨大的商业价值,一个成功的城市滨水区设计可以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带;第三个原因是建造城市形象的需要,滨水区是重要的城市空间组成部分,成功的滨水区可以成为一个城市建造的点睛之笔;第四个原因是这也是城市居民们的需要,高节奏的压力工作加重了居民对自然地向往,对水体绿化等自然要素渴望日益加重,有水有植物的滨水区自然就成为了人们的首选。

  公共空间概念在建筑学中是一个很重要并且十分基础的概念。城市滨水区所拥有的“公共性”最终将带来公共性活动,它是激发城市活力的一种重要手段。一个成功的滨水区景观设计要使滨水区“开放空间”能够成为市民喜爱的公共场所,成为市民的共同财富,使公民可以在其中自由的,连续的活动。

  整体的“延续性”主要包括滨水区空间的延续性和绿地的延续性,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空间的延续是指滨水空间自身独有的条件,动态的河流直接引导了空间的延续性,而绿地是滨水区景观中不可缺少也是主要的组成部分,在人的视觉范围内,考虑到绿地的连接性,形成无形中的连接体系,不仅能够创造良好的城市生环境,更能有效地激发城市活力。

  滨水区空间的不确性主要体现在与城市之间的不确定性和滨水区自身空间的不确定性。城市滨水区依赖于城市而存在,但是又相对独立的拥有自己的范围。它与城市之间就存在着空间上的不确定行。城市滨水区自身的空间形态也具有不确定性,滨水区是一个生态系统非常丰富的地带,水体的流动以及大面的空旷空间导致气流的变化,四季的变化以及降水降雪的影响,水体的变化还会导致水体和岸线的关系的变化,最后造成滨水岸线的变化等等,这些都在无时无刻改变着滨水区的空间形态。

  随着全球化国际化的发展,人们忽视了当今成功的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背后存在的因素,大量的照搬和抄袭现象使得雷同的滨水景观设计层出不穷。事实上,任何一个城市都拥有它自己的故事,自己的历史,同样依附城市存在的城市滨水区也应该呈显出这个城市所独有的文化历史。

  2、没有分清城市整体规划与滨水区景观规划的意义,对滨水区景观规划的空间尺度过大

  城市滨水区与城市密不可分,但是滨水区应当有它独特的景观规划特质,若过于强调与城市的连接,反而会降低滨水区独有的特色。

  3、与上一条相对应,部分城市对滨水区的设计过于细节,太强调滨水区的整体独立性,使之与城市建设格格不入,与城市文化背景也相背离。

  协调环境生态的设计理念既有利于当代人,又造福于后代人。要把景观设计作为一个生态系统设计,滨水区周围本身存在着它独有的和谐的自然生态系统,人类的介入,或多或少会对它产生干扰,如何将这种干扰变的和谐,使之依然有着自身的可持续性,减少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增强伊通河滨水区的生活适宜性也是我们需要注重的。

  把握滨水区景观设计的几大设计理念中,注重生态化,注重可持续发展是必不可少的,它是景观设计的原则。因此在体现景观设计的地域性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原则。

  一个成功的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一定存在独特性,并且是可以融入到城市中的。一个城市的历史发展是离不开这个城市的河流的,城市河流所承载的历史背景也是丰富多样的。同时城市是历史文脉发展的产物,每个城市的每段历史都会在这个城市身上留下烙印和痕迹,这对于整个城市的陶冶情操和道德修养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延续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又可以为现代人们提供含有底蕴的公共活动空间。传统文化是每个城市所独有的,也是不可多得的宝藏之一。蕴含着民俗风情文化的景观设计不仅可以成为地标性作品,也可以在在强大的认同感中,成为十分有代表的地域性人文特征。

  公共滨水区是城市空间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是城市整体空间的完善,对它的改造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同时,滨水区是大自然赋予城市得天独厚的一份宝藏,应具有浓厚的人文气息、丰富的历史文化以及地域特有的景观元素。现代城市发展中的滨水区开发整合不仅可以激发城市的活力,促使周边地区的地价增值,重新塑造城市特色空间形象,而且可以从整体上提高城市的品质,提升城市对外的影响力和城市品牌营销能力。

  [1]刘滨谊等著.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4

  [2]刘贵利等著.中小城市总体规划解析[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16

  [3]曾茂蔚.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硕士毕业论文,2004.(55)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行业,在人才需求上尤其注重实践动手能力。这就要求旅游管理专业在学生培养方案的设计上要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的安排,提高实践教学学时的比例,如此才能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高校的培养目标方能与人才市场的需求吻合。

  应用性人才培养是很多实践性强的专业的办学目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尤其注重,无论是本科办学层次还是专科办学层次。所以旅游管理专业应考虑旅游企业对旅游人才的需求特点,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同时加大对实践教学的比例。然而受制于办学资金的限制,大多数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要么就没有实践教学环节,要么以校内实践教学为主。基于此,旅游管理专业应积极构建校内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为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以满足应用性人才培养的需要。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旅游教育一直采取外延式扩张的模式,许多高校为满足地方旅游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纷纷新设旅游管理专业或在相关专业的基础上设立旅游管理专业。这种迅速扩张的模式一方面满足了旅游业飞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填补了人才需求的大缺口;另一方面盲目极速扩张造成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方案雷同性强,特色不明显,直接影响了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速度和方向。据统计,我国大多数旅游高等教学沿用的仍是传统的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加强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也是满足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需要。

  现阶段,大学生就业难是很多高校很多专业面临的首要问题。随着高校的扩招以及人才市场竞争的白热化,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也愈来愈难。大学生就业难是多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缺乏工作经验、实践操作能力不强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忽视实践教学,造成大学生旅游专业知识相对较强,但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要保证充分就业,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就要立足市场,按照市场需求设置课程内容,进一步加大实践教学学时比例,让学生能够走出校外,在企业中边实践边学习,提高实操能力,积累工作经验,为就业做充分而有效的准备。因此,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大学生就业保障的需要。

  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是高校功能的主要体现。旅游管理高等教学特别是地方性高校一定要突出服务社会服务地方的功能。在人才培养方案的拟定上,课程设置模块除了要考虑到地方旅游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还要在实践教学中加强与地方的互动合作。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选择和培育上应优先考虑地方旅游企业,可以考虑与地方旅游业企业联合培养学生的模式。如此,不但可以节省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构建的费用,也体现了高校服务社会服务地方的功能,还能够使培养出的学生更具有地方适应性。因此,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也是地方旅游经济的发展需要。

  实践教学是专业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培养学生职业应用能力并形成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应按照由浅入深、不断深化的教学规律,形成包括企业参观、课程实训、社会实践、专业见习、顶岗实习、毕业论文、课内外专业活动等内容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方式上,采用集中和分散、定期和不定期,校企联合合作等多种形式实施。

  通过校内教师或邀请校外企业管理人员授课、座谈等方式,塑造大学生最基本的道德价值观,初步建立良好的仪态仪表、社交礼仪,掌握沟通技巧,培养团队精神与协作能力,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应积极支持和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和创业竞赛活动,如大学生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引导学生主动培养自身创业素质,强化创新创业理念。

  充分利用已有的实验室和实训室等设施,加大学生的实验和实训活动。同时,利用学期寒暑假进行旅游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到企业走访,学会观察、学会分析,学会思考。

  高年级时,学生应集中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专业见习和课程实训。通过学习,掌握必备的专业技能,学习企业中管理及技术人员做人、做事的方式方法;了解本专业的用人情况及对知识、能力及素质的要求,感受社会竞争的压力,激发自己加强必备技能与能力的训练,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能力。

  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两个教学环节合并为一个阶段进行,毕业论文选题或研究内容来源于实习单位。学生紧密结合实习单位生产或管理上的问题进行毕业论文的选题,完成的毕业论文可供实习单位采用或参考。通过一段时间的实习,学生和企业之间增进了了解,单位找招聘时可优先考虑这些学生。

  根据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实践教学的要求,可实行“三结合、四层次、六模块”的实践教学模式,并据此确立相应的实践内容。“三结合”是在实践教学环节中,采取日常实验与集中实习相结合,课内实习与课外实习相结合,校内实习与校外实习相结合;“四层次”包括认知性实践、验证性实践、综合性实践和科研性实践四个层次;“六模块“将实践教学分为社会实践、课程实验、专业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和科研实践等六个教学模块,他们相互补充、相互配套、有机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认知实践的目的是能够使学生对所学专业建立感性认识,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培养专业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实习过程。认知实习不仅仅可以加强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识,还可以促使他们发现自身的不足,对今后的学生起到一个很好的调整作用。认知实践可以采用参观、现场教学、观看录像、见习等手段,通过组织学生考察本地旅游线路的组合及参观旅游六大要素所涉及到的旅行社、景区、旅游饭店、旅游交通、餐饮和旅游商店等,使学生全面了解旅业构成要素,对旅游活动相关企业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课程实验可有案例讨论和实验室实验两部分构成,既有技术性较强的的管理实践,又有探索性的案例分析和综合课程设计。旅游管理专业实验室可以分别设置饭店管理实验室、导游模拟实验室、旅游规划与开发实验室和旅游企业管理实验室。饭店管理实验室实验项目包括客房销售、前厅接待、餐饮服务,逐步掌握饭店前厅、客房及餐饮部门的操作技能;导游模拟实验室可进行导游模拟技能训练,进行导游影像资料的观摩学生,逐步提高导游技巧;旅游规划与开发实验室借助ArcGIS、Mapinfo、AutoCAD等软件,培养学生旅游资源的分类与评价、景观视觉造型艺术、景观设计工程制图等技能;旅游企业管理实验室借助饭店、旅行社、景区管理等专业软件,要求学生掌握旅游企业业务流程和专业管理软件的操作。

  依据旅游管理专业素质所需,主要通过岗前素质培训,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商务礼仪、营销技巧等实践课程和活动,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专业素质和能力。可借助旅游歌曲大赛、舞蹈大赛、旅游礼仪展示与竞赛、旅游知识竞赛、普通话培训、导游大赛等形式开展。

  在校内相关的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结束后,通过到实习基地企业的实际相应岗位上实习专业实训,进一步提升和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其主要内容是根据学生选择的相应职业的岗位差异而分别设置,实训时间一般半年以上,太短不利于学生实操能力的提升。

  毕业实习主要依据学生的就业去向和职业规划合理安排学生到实习基地企业相应的岗位进行实践活动,其目的是在专业实训的基础上进行专业实操能力的培养,毕业生应在实习期间结合自己在企业的实习完成相应的毕业论文。

  实践基地分为校内实践基地和校外实践基地。校内实践基地建设主要是指满足学生校内实践的实验室和实训室;校外实践基地是学校与校外企业合作建立的相对稳定的实习场所。目前,受资金和办学规模的限制,多说高校旅游管理实验室实训室设施设备陈旧,更新速度慢,难易满足学生实践的需求。校外实践基地种类单一,多是酒店,不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因此,加强实践基地的建设是旅游管理实践教学体系得以实现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许多旅游管理专业专业课教师毕业后即从事教学工作,缺乏旅业工作经验,短期内难易承受实践教学环节的工作。因此,学校应采取措施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多培养双师型教师。一是“请进来”:邀请旅游企业管理人员担任实践指导教师;二是“走出去”:鼓励教师利用假期到旅游企业或行业管理部门挂职锻炼。

  结合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组建实践教学体系管理小组,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管理文件,加强实践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监督,适时实践教学工作动态,将实践教学落到实处,切实提高学生实操能力,逐步形成有效的实践教学管理体制。

  [2]管理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科教导刊,2012(10).

  [3]地方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以钦州学院为例[J].文学界,2010(8).

  [4]族学院教务处.湖北民族学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M].2013:284-299.

  湖北省教学研究项目“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以战略性支柱产业人才培养为目标”(2011314)。

  冯小霞(1982-),女,湖北随州人,湖北民族学院旅游管理专业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旅游企业管理。

  项目式教学法,起源于美国,盛行于德国,于九十年代初被我国教育部所倡导,是一种以项目开发为主的新型教学方法,现阶段我国高校教育正在对该方法进行探索。自从中国同国际接轨加入市场经济以来,中国高教的目标也从过去传统的学术型人才的培养转变为现代化的理论实践双重能力兼容并蓄的工程型人才的培养,正因这种目标意识的转变,才得以推动高校教学模式如火如荼的改革,而增强实践技能应用便是这场改革的核心。学生在项目式教学过程中,运用自己已掌握的知识和经验,经过实践与思考、探索与发现,在虚拟的或真实的项目中获取新的知识,自主的探索发现式学习,提高实践能力、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而我们的教师也在此教学中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该教学方法符合当今所倡导的创新型教育,各高校目前正在大力推广和研究中,其前景非常良好,其优势还会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而愈发的凸显。

  既然是新生事物,是有益的事物,那么我们就有必要尽自己所能去推动它。项目式教学应该怎样在高校实际教学中切实有效的开展实施,便是高校教师这几年乃至未来几十年都值得去深究的问题。通过这几年在教育一线的亲临经验,我大致总结出想要打好这场教育革新的硬仗,把项目式教学充分有力的运作起来,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不可忽视:首先要有一套完整的同项目式教学相配套的专业科目的课程体系;其次是相配套的教学课件、教材的编撰和选择;再次是相应的教学大纲和评判标准的制定;最后还应以项目实训基地为依托,最终建立高校完善的项目式教学机制。今天在这里主要是以我院正在进行的“艺术设计专业项目式教学法的实践研究”这一省级教研课题为据,来论述四项之中第一个方面,也是最基本的内容之一,即课程体系的设置。围绕我院艺术学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来作具体的例证说明,以期让更多的读者有直观的了解。

  我院是一所民办高校,力争办国际一流的民办教育也是我院不懈的追求。为使学生通过四年学习达到培养目标,成为合格的环境艺术设计工程型人才,经多次调研后,确定以“项目式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培养,并对原有的课程体系做了相应的科学合理的调整来配合该教学模式。现将调整后的主要课程体系的设置做如下简要推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主要构架分为三大块: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

  第一,工具性知识:①要求学生基本掌握一门外语,具有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②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软件、硬件技术等基本知识,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程序设计和办公自动化的基本技能。因此,在大学低年级设置有大学英语、应用文写作、大学计算机基础等课程。

  第二,人文科学知识:①要求学生能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武装头脑,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②要求学生有一定的人文艺术修养、审美趣味和鉴赏力;掌握创造性思维的方法、技巧和交际能力;③初步掌握锻炼身体的基本技术,养成科学锻炼身体的习惯,身体健康,达到大学体育合格标准。因此,在大学低年级还设置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艺术概论、中国工艺美术史、世界现代设计史、中外建筑史、设计概论、设计美学、素描色彩、三大构成、专业导论、人体工程学、透视学、环境心理学、写生实习、体育、入学教育与军训等课程。

  第三,专业知识:①系统地掌握环境艺术设计基本理论知识;具有现代环境艺术设计项目的策划、创意、施工的基本能力;熟悉有关的设计方法与软件运用;②了解国内外环境艺术设计及相关领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了解中外人文历史、设计发展史,掌握设计创作表现技法、后期施工制作的基本理论和技术;③具有绘画基础;熟练运用设计软件;了解本专业国内外的发展方向和成就。因此,在大学三年级及第七学期开设有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AutoCAD制图、计算机辅助设计(Photoshop\3Dmax等)、室内设计I(居住空间)、室内设计II(商业空间)、室内设计III(办公空间)、景观设计I(环境景观)、景观设计II(园林绿化)、景观设计III(小区规划)、环境照明设计、装饰壁画设计、展示设计、广告设计、家具与陈设、室外小品设计、建筑装饰材料、工程预算、建筑装饰施工、效果图表现技法、专业实习等课程。

  二、能力结构主要包含获取知识的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及创新能力,是由低渐高的递进式梯度层级。

  第一,获取知识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自学能力、表达能力、社交能力、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如大学计算机基础、认识实习、专业考察与调研等环节的开设都是为了锻炼学生该方面的能力。

  第二,应用知识的能力:具有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从事室内空间设计、户外景观设计的实践能力。如室内设计I、II、III;景观设计I、II、III;室内课程实习;景观课程实习;施工图课程实习;小区规划设计课程实习等。

  第三,创新能力:具有审美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安排有相关的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环节。

  第一,思想道德素质:爱国、爱人、爱社会爱生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责任心和道义感;具有法律意识,自觉遵纪守法;热爱本专业,注重职业道德修养;具有诚信意识和团队精神,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综合性有用之才。马哲、毛概、邓论、思修与法基等课程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第二,文化素质:具有一定的文学艺术修养、人际修养和现代沟通意识。通过增设中国工艺美术史、世界现代设计史、中外建筑史等课程,让学生的人文涵养和艺术修养得到更好的熏陶。

  第三,专业素质:掌握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研究方法;具备求实创新意识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具备设计基础理论知识与应用能力,掌握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具有一定艺术鉴赏与项目策划能力;熟悉图形图像处理,能够熟练运用二维三维设计软件,掌握设计基本方法和技巧;具备熟练的设计项目工程施工工艺。像开设的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AutoCAD制图;计算机辅助设计;室内设计I、II、III;景观设计I、II、III;效果图表现技法;专业实习等都是提升学生专业素质的很好途径。

  第四,身心素质:具有较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体育、大学生职业发展、形势与政策这三种类型的课程能更好的引导学生去自我调整身心状态。

  为凸显项目式教学的优势,加大应用能力的培养,我院在确保思想道德素质、身心素质的培养课时充分的前提下,将知识构架中的工具性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的课程安排在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完成,构建起大学四年学习生涯素质结构中所需的文化素养层,以达到能力构架中第一梯度“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该阶段课程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为达到第二梯度的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第三学年和第七学期主要开设知识构架中的专业知识,将学生的素质结构从文化素养层面提升至专业素养层,打造出能力构架中第二梯度学生“应用知识能力”,该梯度是通往第三梯度的阶石。第八学期进行顶岗实习并完成毕业设计,撰写毕业论文,最终融汇整合前两个阶段的知识和素养,把学生四年的习得,提炼升华至第三梯度“创新能力”的塑造,完成能力构架体系的全面建设。

  这种教学模式把整个课程体系的设置都建立在项目开发的基础上Bwin必赢,专业主干课程有: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AutoCAD制图;计算机辅助设计;室内设计I、II、III;景观设计I、II、III;效果图表现技法等,在教学过程中,这些课程都是把一定的教学内容和应用价值用一个清晰的任务说明融入到项目中去,通过虚拟的或真实的项目实训,在以班或组的团队工作情境中来进行教学内容的传授与讲解。将某一教学课题的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并与实际的企业生产、商业活动发生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让学生有独立承担项目或部分项目的计划工作的机会,学会自行组织、自我安排的同时,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最后还要求有一个明确具体的成果展示。整个过程持续下来具有一定难度,因为打破了传统教学中的以教师“教”为主、学生“学”为辅的格局,把重心由“教”转到“学”上,学生是主体、教师为主导,要求学生自主能动的去探索发现式学习。学生除了要对已有的知识和技能熟练应用外,最主要的还要能够把已知的知识和技能融会贯通,去解决在实际中遇到的问题。

  我院除了在每门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环节中安排了相应的项目实训,于每学期末理论教学结束时,还特地开辟出一定的学习周次,来进行专门的实践教学,将理论和实践双重环节轮番进行合适可行的项目教学,为该教学模式的有效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其课程体系构架的三大版块也并不是孤立的,三者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相互依托,互生互长。课程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也推动了项目式教学在高校教学中现阶段的可持续发展。

  1 周晓慧.“项目驱动”教学法在会计教学中的应用[J].财会月刊(综合),2007(9)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需要适应旅游产业发展的趋势,满足旅游企事业单位现实的人力需求。实践教学计划制订前期,需要进行市场调研,了解行业需求,邀请业界人士行业专家参与其中,以行业发展的现实和未来需求为出发点,设计出切实可行的旅游实践教学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的培养目标是厚基础、宽口径、强技能、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旅游管理是应用性和操作性很强的专业。为此,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不仅要强调理论教学,更要兼顾实践教学。在本科教学培养方案中,增加实践教学的环节和实验课时数。

  实践教学的连续性就是要以就业和职业能力为教育出发点,“以终为始”将实践学习贯穿整个本科四年的教育过程。从大一的认识实习,大二的课程实践,大三的专业实践,到大四的实习和论文的撰写,在学生培养的整个过程中,实践教学“如影随形”。

  协同创新理念下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强调实践教学活动的协同性、创新性和连贯性。实践教学各环节要实现立体化。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三个层次的立体化和协同化,即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基地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立体化。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必须遵循人才成长的时间和阶段性客观规律,即学生的学习是一个“理解—接受—应用—提高”的过程。因此,根据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四阶段,即“启蒙、塑造、体验、择业”,设计分层递进“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内容:认知实习—课程实训—专业实习—毕业实习。一年级设计认知实践,目的是让学生对旅业有一个初步认知与感受,对旅游企业的管理和运行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实践教学方式主要是带领学生参观考察星级酒店、旅行社和旅游景区,参与当地的各种旅游节庆活动。二年级安排课程实习。课程教学的实习要模块化,做到课程实习项目化和内容复合化。旅游管理课程实习可以分为“饭店管理”模块、“旅行社管理”模块、“旅游规划与开发”模块、“旅游景观设计”模块等。遵循认知的规律,并根据旅游企业工作流程,每一个模块又划分若干环节,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实践。例如“饭店管理”模块可以分解为饭店认识实习、饭店业务实习、饭店综合实习、饭店毕业实习。实践教学方式主要采用专业认知、情景模拟、案例讨论、岗位角色扮演、创新设计、以赛代练等。主要目的是加深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和熟悉各种知识的应用,为下一阶段的专业实习做准备。三年级进行专业实习。一般在大三下半学期,安排2-4个月的生产性实习,让学生到酒店、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会展公司等单位参加岗位实习,对校内实验室和实训基地所学习的实践知识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对旅游业的运行和管理有实际、深刻的感性认识,学习和掌握工作所需的基本职业技能。四年级安排毕业实习。大四下学期,安排学生到酒店、旅行社、旅游景区等单位进行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从业的服务意识和敬业精神,加深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在实践中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为毕业论文的写作做好选题、材料和案例准备。

  旅游管理专业实习基地的设立应充分考虑校内和校外资源,不仅要建立校内实训教室,而且要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实现“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旅游专业各院校可以根据自身专业特色,选择性地建立模拟导游实验室、模拟客房、模拟餐厅、旅游规划与景观设计实验室、景观景点模拟沙盘等实践设施,也可利用学校内部的宾馆建立校内实习基地,采用“校企投入,企业化操作,专业指导,自主经营,自主管理,自我服务”的运作模式。此外,可以建立专门的实习餐厅等小规模运营机构,最大限度地模拟真实环境。旅游专业要实行“开门办学”,必须重视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争取旅游企事业单位的合作与支持。高校必须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借助企业的力量完成学生认知实习、专业综合实习等实践环节,使学生有机会进行真实场景的实际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实现毕业与就业的对接。校外实训基地的选择应坚持“地方化、特色化、集团化、品牌化”的原则,建立定点的实训、实习和就业基地。一些重要环节实践教学可以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进行,实现与职业岗位直接对接,创建开放的实践环境,如导游服务技能实训、餐饮服务技能实训、会展服务实训等。

  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发展是旅游管理专业立体化实践教学的基本出发点,也是衡量立体化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协同创新理念下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应在不同学习阶段,培养学生不同的职业能力。不同的阶段与相应的实践教学内容相匹配。每一阶段的教学任务完成后,需要对学生的能力水平进行相应测试,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旅游服务性行业“即时性、互动性”特点决定了旅游人才必须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学生从入学初期的通识教育,到专业知识的学习,最后实现“高位就业”,这个过程需要完成三种能力的培养,即通识能力、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因此,大学四年不同的学习阶段,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侧重点也不同。大一阶段,培养学生的通识能力。大二阶段,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大三阶段,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大四阶段,培养学生的沟通与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探索创新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

  旅游管理专业是应用性较强的学科,更强调实践性和实用性。传统以理论灌输为主的培养模式已无法适应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而协同创新理念是符合时展的新型教育理念,也是符合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发展的重要教学思想。以协同创新思想为指导,构建一套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校内外资源一体化无缝连接的实践教学体系,可以培养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主动学习的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实现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培养出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旅游管理人才。

  现代城市滨水空间是城市绿地开发中的重要资源,滨水空间给人们提供了轻松愉快的观水、戏水环境,有利于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丰富地域风貌、展示城市文化特色。水也是城市的灵魂和生命,很多城市都是依山伴水而建。因此,滨水地区往往是一个城市景色最优美,城市景观特色最明显的地段。总之,城市与水是密不可分的,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现代城市滨水空间的建设发展速度在逐年加快,许多城市将滨水空间的规划作为城市发展特色之一。而面对的完整的水系环境和城市经济生活重心的发展,要怎样使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更具有完整性和历史性就成了设计师们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我国景观规划被分为综合调查、总体规划、详细规划、施工图等几个阶段。在综合调查阶段,我们是对用地现状、基础设施、交通条件、人文历史等多方面客观因素进行统计总结,而忽略了人的心理因素和行为因素以及大众的需求。另外,作为景观规划设计体系,我们缺少对案例的最终完成后的后期评价,总结过去是对将来有指导意义的。景观体系理应把后期评价作为整个设计过程的重要环节,设计的好坏,不仅凭设计者一人,而应对设计作品进行长期跟踪调查,以达到更进一步贴近公众的目的。

  人类的亲水本性是从生命的起源、生命的结构、生命的延续过程中产生的,亲水空间通过刺激人的感官感受,引起人类心理情绪上的反应;清新的空气调整人的精神和情绪;丰富多变的水体形状,色彩斑斓的光影效果,启发人类去思考与想象。在城市滨水区,人类能体会到舒适、轻松、愉快的良好心情。但是但现代工业社会带给人类的形象感受是单调、冰冷、混乱和拥挤的,人类在物欲的追求中迷失了自身的本性。长久以来,只重视河流的物质利用,而不重视河流带给人类的精神感受,从而导致了人类的亲水本性受到压抑。

  近年来,我国城市发展过程中往往是过多的考虑经济效益和人民的物质水平,却忽略了高度工业化和各类建设对环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现代城市滨水区域众多问题和矛盾显露无疑,江河湖堤岸由自然土变成了混凝土包裹,植物和动物失去了快乐的家园,沿河开山修筑游览大道,边坡岩石,自然植被破坏,把原本漂亮的自然河流掩埋,而把水道变成暗渠,原有空间变成了道路和建筑,生态的承载力不堪重负。此外,排放过量的污水,也使得我国许多城市河道景观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自然形态的河流被裁弯取直,被填埋、切割、覆盖,被裹上水泥外衣,致使城市水体不再有生态功能。

  建设投资者往往为获取更多的利益而不顾城市景观的要求,规划管理者为了争取城市建设投资而放松了城市规划管理,城市景观受到严重的威胁。还有很多

  经济收入相当成功的滨水开发实践因缺乏城市设计指导,不仅使水滨失去其应有的魅力,而且使城市失去一个创造特色景观的机会,而且从长远角度将影响经济投资的效益。

  对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需要对宏观的框架进行规划设计,要全面考虑水区在整个城市中的地理位置,并合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规避不利用条件。

  生态环境始终是社会比较关注的一个话题,在过去人类过度攫取自然资源,导致各种环境问题纷纷出现,所以在滨水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这个问题,这也是城市规划的必然要求。

  尽量不要破坏滨水区原有湿地、大的植被板块以及坡地等自然资源,顺应原有环境和自然来设计。保持生态系统的恢复能力,让环境充满生机与活力。任何园林景观生态系统都有特定的物质结构与生态特征,呈现出空间异质性,在规划设计之前还要对基址进行系统的分析。在规划设计过程中,还应该遵从气候、水文、地形地貌及植被等主要生态环境特征,尽量减少人为干扰与破坏。此外,在规划设计中,还要强调景观的个性,增加景观的异质性,实现景观的持续发展。

  滨水景观规划设计的重点就是要考虑塑造多样性和差异性,满足环境自身的完整性,这样才会使滨水区具备生态功能完善和景观稳定性好的特点。城市滨水绿地在城市中重要的生态功能要求,主要是通过植物来完成的,这就决定了对城市滨水空间的规划建设,必须依据景观生态学原理,模拟自然江河岸线的自然生态群落结构,以绿化为主体,以植物造景为主体,强调以乡土树种为主,兼顾植物群落的生物多样性。

  城市滨水区的建筑形式及风格对整个水域空间形态有很大影响。滨水区是向公共开放的界面,要保证临界面建筑的密度和形式不被损坏,保持视觉上的通透性。在滨水区适当降低建筑的密度,并将建筑与周围环境结合起来。还可以考虑设置屋顶花园,丰富滨水区的空间布局,形成立体的城市绿化系统。另外,建筑高度应进行总体的城市设计,并在沿岸布置适当观景场所,产生最佳景点,保证在观景点附近,能够形成较为优美、统一的建筑轮廓线,以保证达到最佳的视觉效果。

  建筑造型及风格也是影响滨水景观的两个重要因素。滨水区作为一个较为开敞的空间,沿岸建筑就是对这一空间进行限定的界面。当观者在较远的距离观看时,城市轮廓线往往成为最外层的公共轮廓线,时剪影式的,缺乏层次的;而当视距达到一定范围内,建筑轮廓的层次性便显得极为重要;在近一些视点往往使观者对建筑物的细部甚至广告、标识和环境小品都一览无余,城市两岸的景观不再局限于单纯的轮廓线。具体到单体建筑的设计上,并与周围建筑有所统一。

  滨水区空气清新,视线清晰度高。可以在滨水区沿线形成一条连续的公共绿化地带,在设计中强调场所的公共性、功能内容的多样性、水体的可接近性及滨水景观的生态化设计,为游客和市民提供一个休憩场所。

  场所的公共性就是要使这条绿带真正的成为市民喜欢的公共场所,市民不受阻碍的可以自由进入,有利于形成优良的城市景观与观景公共绿地。而水体的可接近性是从亲水是人的天性这个层面来讲的,有很多城市的滨水区都受到洪水的威胁,可以设置防洪堤、防洪墙等。

  滨水区多呈现出沿河流、海岸走向的带状空间布局。在进行景观规划设计时,要全面考虑地区的整体情况,并将林荫步行道、自行车道、植被及景观小品与滨水区联系起来,保持水体岸线的连续性,也改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此外,景观带上还可以结合布置城市空间系统绿地、公园,从而营造出宜人的城市生态环境。

  【1】 唐涛《浅谈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一些理念》[J],《中国园林》2012年10期。

  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包罗万象,涵盖了景观设计、室内设计、工业设计、数字艺术、服装设计等很多方向,本文将以其中室内设计方向探讨艺术设计毕业设计改革方面的问题。毕业设计是高职高专三年人才培养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在相关教师的指导下,应用在校期间所学技能,以“规范化”的方法与系统的设计程序独立进行的设计过程。其核心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系统地应用所学的专业技能,来分析和解决有关设计实践和创新能力,使学生所学专业理论、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均能够进一步得以提高,能较为全面的展示学生的专业技能与综合实践能力。毕业设计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鉴定了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切实提高毕业设计质量是进行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提升毕业设计工作模式创新。毕业设计工作模式对毕业设计选题、毕业设计论文形式、毕业设计答辩形式、毕业设计管理形式等环节,具有举足轻重的现实意义。

  很多高职高专学校在学生进行毕业设计时,由于毕业生的指导老师在指导毕业设计时,同时还担任着常规教学以及管理工作,因此,对学生的毕业设计指导工作显得“力不从心”、“敷衍了事”等。因此很多高校在毕业设计环节参考一些本科院校,采用论文形式举行,也有一些艺术设计高职高专学校采用设计项目作为毕业设计,甚至有些学校在学生毕业设计时,以学生创作作品为毕业设计内容,同时,也有以论文加图纸的形式同时进行,可谓是毕业设计形式多样,但最终效果如何呢?

  首先,随着高校扩招的规模不断扩大,入学门槛相对较低,高职高专的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有下降趋势。一些考生为了跻身高考,考前进行专业急训,大多设计专业学生都是速成高考的,专业知识和素质并没有达到专业标准;其次,就业问题也进一步导致学生敷衍毕业设计,造成毕业设计综合指标与行业需求相差甚远。通常高职高专的学制为3年,其中在校为2.5年,然而由于学生就业压力大,在到第5学期时几乎都在外出找工作,有的提前毕业急于上岗,这不仅使得指导教师对毕业设计的管理受到较大影响,同时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毕业设计的质量。很多毕业生把毕业设计当作了一个形式,只要求过关而已。

  很多学校都沿用了本科院校对毕业论文形式的应用,随着网络信息的发达,以及网络期刊的丰富资源,以论文为毕业设计内容的,执行难度很大,主要体现在论文的含金量、论文的原创性、论点的创新性方面。高职高专学校培养学生的根本目的是为企业、社会输送一批技能应用型人才,在理论功底上相对比较薄弱,因此,论文的水平以及论文的质量就相对较低。此外,很多学生忙于找工作、实习,用于毕业论文撰写的时间和精力较少,导致为了赶论文,从网上下载拼凑的现象较多。由于很多高校在做毕业设计指导老师分配的时候,一般是一个老师带很多学生,这就没法全面地检测论文的原创性,并且一般高职高专的学生论文最终是不上知网检索数据库的.

  随着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形势压力的不断增大,行业需求与大学生专业素质日益形成较大矛盾,使得作为教学环节之一的毕业设计工作形同虚设。传统就业模式导致了毕业设计内容重复,“不断炒冷饭”,脱离生产实践,没有进一步把握学生实际技能和社会实践能力,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业能力显得稚弱。毕业设计个性、主题性、时代性和真实性严重缺乏,大大地降低了毕业生整体水平的提高和正常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运作。由此,毕业设计模式改革将成为高职高专设计专业首要任务。

  毕业设计的选题应依据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从巩固、深化学生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着手。因此,毕业设计的选题工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必须在选题源头上控制好毕业设计的要求。因此,毕业设计时,必须明确毕业设计要求和目标,旨在通过毕业设计系统的检测和锻炼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全面分析、方案设计、以及项目运作能力。有些学校让学生到实习或者顶岗实习的单位去,以参与的项目为毕业设计题,到毕业答辩时,就以自己的案例进行答辩,往往这样的形式存在两个问题:其一,没有在本行实习的学生,无法找到自己的项目,最终就草草的找一套图纸应付;其二,会有一部分学生为了“面子”,直接套用或者套作设计师的全套图纸,继而进行答辩,严重偏离了毕业设计的最终意义。因此我们在毕业设计选题时,应该综合各个方面的因素,提高毕业设计项目的真实性、实践性,对毕业设计选题做以下改革。

  1.建立由专业教师收集的项目库。这些项目库可以是专业教师平时实践项目或者以专业社团的形式收集的地方性真实案例,这样的案例建成项目库,提供给学生作为项目选题,让学生利用实习期间的实践技能对校方指定项目进行设计,一方面可以检测学生的实践技能,一方面提高了毕业设计项目的线.建立工学结合及校企合作项目。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逐步普及,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实践平台建设逐步完善,那么我们该怎么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呢,除了聘请企业能工巧匠到学校兼课、讲座以及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外,我们应该更好的利用企业资源,利用企业的实践项目,带进校园,这些项目经过筛选,根据难度情况,可以收集起来并不断更新,作为学生毕业设计的选题库,对于长线设计项目,一方面可以作为锻炼学生的平台和手段,也可以作为学生参与实际项目运行的实战演练。

  3.网络及实际赛事项目。相关设计行业尤其是室内设计方面的互联网站比较多,每年大大小小、不同规格的室内设计大赛比较多,大赛的主办方都是想通过比赛项目,来刺激和提高设计师、学生对室内设计行业的从业或者学习积极性,比赛一般都有一定的主题或者参赛项目,并且都是要有系列全方位的图纸作为依据,因此,在毕业设计阶段Bwin必赢,如果有较好的设计比赛项目作为毕业设计选题也是一件比较好的选择,通过比赛,结合专业教师的指导,可以让学生大显身手,较好的融入到比赛气氛中,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的同时,优秀作品将会是对学校和学生个人的鞭策与检验。

  室内设计专业是一个项目化程度比较高的一个行业,因此,从室内设计专业的特点来看,由传统的毕业论文和自选项目设计图纸,改为项目驱动式工程实例综合命题设计,将原来毕业论文中应论述的问题增加到工程项目中的设计说明部分。学生不可以盲目设计或者只是单纯的套作,必须对自己的设计方方面面能够较为熟悉的掌握,包括对设计的理解,设计风格的应用以及对材料和施工工艺的把握。这些除了图纸表达,学生必须能熟练的阐释,因此,学生在毕业设计时,除了完成系列成套图纸外,还必须能对一些设计细节进行文字性的表述,通过对整体设计方案的细节描述,一方面在表达设计思路的同时,也在检测学生对设计方案的了解以及相关设计理论的应用,达到实践设计与理论的高度统一。

  每年一度的毕业设计安排工作都是在学生快要进行顶岗实习的时候进行布置,毕业设计的指导老师一般都是担任专业课程教学的教师,多数担任毕业设计指导的老师一般同时在上课,加之很多高校,专业教师的数量和学生的数量不太协调,往往一个专业教师要指导多名学生进行毕业设计,因此会出现诸多不周现象。比如,一个专业教师很难全面地跟踪每一个学生,或者很难对每个学生都指导得非常全面,这中困难一般情况下都很难克服。因此,毕业设计指导环节往往会失去重要性地位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通过以下三个过程来弥补。

  首先,毕业设计选题指导。因材施教是我们高职高专办学的一个基本思路,依据学生的专业素质来提供对口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因此,我们在进行毕业设计选题时,我们也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素质的差异进行选题,很多高校采用学生选指导老师,或者指导老师选学生,也有的学校直接按照班级学号排序。

  其次,毕业设计的过程指导。学生在做好选题后,往往就到公司进行专业实习了,但也不排除一些学生实习的岗位或者所从事的行业与自身所学专业不一致,那么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很难得到专业实践方面的训练,在这个过程中,对毕业设计的指导尤为重要。

  再次,答辩前期的指导。在学生完成毕业设计任务后,要着手准备答辩工作,通常是准备答辩PPT和展板。对于专业教师,这个过程,一定要指导学生找出自身设计中的亮点以及创新之处,提高学生毕业设计的含金量,指导学生善于挖掘毕业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和结果,这些是学生毕业设计环节最大的受益。

  为了确保毕业设计工作能有效、顺利的进行,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必须研究并落实更为有效、规范的管理模式。

  明确系部以及专业教研室和专业教师的职责,确保毕业设计中每一个环节的最高品质。专业负责部门应积极开展对毕业设计的全过程进行“监控”、“跟踪”,及时开展毕业设计进度检查,分成前期检查、中期检查和后期检查三部分时间段。前期检查主要检查学生、教师毕业设计实践条件以及毕业设计选题,确保每个同学的毕业设计能有一个较好的开始;中期检查主要检查学生毕业设计内容完成的进度、教师的指导情况;后期检查主要检查学生毕业设计的效果,检查毕业设计完成质量,对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

  建立以毕业设计选题质量、教师指导质量、学生工作质量、物质保障质量、设计成果质量、毕业答辩质量及组织管理质量等方面为内容的毕业设计质量评估体系。评估体系应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可操作性、科学性、导向性和可比性,应能充分发挥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的积极作用,并能真正保障、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考核是教学过程最后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对本课程所涉及知识的系统复习过程,由于该课程的名词术语、抽象概念多,工程性强(涉及许多工程实际问题,且需要查取数据表),若采用传统的问答式答辩方法,学生在答辩时会把主要精力放在死记硬背理论点上,这不利于学生全面发挥自己在毕业设计过程中的收获。因此,在毕业答辩时,应该改革传统的问答式答辩,采用项目解说的形式进行答辩,同时让学生制作展板,将自己的设计展板在校内进行展示,一方面可以展示自己的设计成果,另一方面,邀请企业负责人参与毕业答辩,根据学生的表现情况,在答辩现场能物色到优秀的毕业设计作品,可以发出聘请需求,这对学生就业以及促进学生端正毕业设计态度有较好的帮助。

  毕业设计是高校学生离开学校的最后一次“献礼”,毕业设计的质量对在校生的教育以及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来说,都非常重要。一个学校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能极大地影响在校生的学分建设,同时也是对用人单位、对社会的负。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