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win必赢从根本上坚持生态性原则以及地域性原则,同时还要坚持统一性原则与均衡性原则,还有景观性原则和经济性原则。生态性原则以及地域性原则指的是蒙圈城市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举措,需要实现城市绿化面积的进一步扩大,在通过使用植物本身存在的光合作用的基础上实现城市空气的精华,促使城市气候得到有效的调节等。统一性原则与均衡性原则则指的是植物搭配需要具备足够的统一性,同时还可以促使人们产生一定的遐想,将整个城市以及区域的整体特征表现出来等。景观性原则和经济性原则则指的是在使用姿态不同的画面的基础上促使风景园林观赏的价值得到明显的提升,促使四季的美观效果得到明显的提升。
在实际工作中,在规划以及配置景观园林植物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严格在实际工作中严格按照实际情况的需要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有机的结合花、叶两者之间的比例,做好绿叶配红花比,不要在实际工作中选择单调的绿叶、单调的红花[1]。选择合适的比例,促使植物配置的美观功能彰显出来。例如:常青树需要按照相应的比例搭配映山红,红叶需要按照相应的比例搭配百合花,不仅如此,还要在实际工作中重点关注植物四季的不同变化,对于其存在的不同景色构成的景色进行分析。与此同时,从根本上有效地结合花草丛木比例,还需要严格按照四季的气候变化,坚持做到以下几点:“春季可以观百花、夏季可以享受荫凉、秋季可以品尝果品、冬季不树木花草萧条”,促使其风景园林设计效果逐渐提升[2]。
如果在设计风景园林的过程中保持错落有致的设计原则,那么就可以从根本上缓解人的视觉疲劳,在发挥上述效益的基础上还可以促使其逐渐完成独特景观形状的构建,进而从根本上体现地域的实际特色,反应其地域植物形态。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可以按照实际情况的需要搭配不同颜色树种,在上述的基础上也可以实现高低错落树木的搭配,这样一来就可以发挥以下效用:“红绿相间”、“缤纷多彩”、“错落有致”的搭配效果。举例说明: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可以选择交叉配置、错落排列以下几种类型的树木:枫树、桧柏、红叶李、黄杨球,这种树丛景观可以直接对人造成视觉冲击,感受大自然的美,缓解郁闷以及犹豫。
美学艺术手法的有效使用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首先是美学艺术手法的对比以及衬托,在对比以及衬托的过程中,在不同的植物配置颜色和形态的基础上是最为重要的[3]。在上述的基础上促使人员感受显著的协调感,同时还可以促使园林的观赏价值得到显著的提升。其中最为典型的对比就是绿叶配红花,或者是按照需要设置高地错落的树木,促使其形成典型的对比,进而形成是绝视觉上的冲击Bwin必赢。同时实现动态跟均衡应用。例举例说明:如果选择枫树、石楠等类型,那么其就比较适合在道路两旁栽种。如果是柳树、松树这种类型,那么就比较适合栽种在空旷的部位。第二步是重视植物动态,其实质上指的是植物存在的四季变化,对其需要实现均衡的分布,因为一年四季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的趋势中,进而会导致不同效果植物的产生,这样就可以以实现和谐的效果。第三步是有效的使用层次跟背景凸显的方法,促使两者的作用最大程度的发挥出来。实现不同品种花的有效配置,那么在开花的季节,虽有不同,但是可以从根本上实现“四季皆有花开”的搭配效果[4]。
综上所述,在配置以及规划园林景观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严格按照地域的实际风土人情特征以及实际的地理结构为基础,同时还要促使植物四季不同变化得到结合,在上述的基础上实现综合分析。在园林景观配置以及规划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重点关注以及重视结合城市景观用地面积情况。首要的工作就是实现植物生长习性的详细了解同时还要按照实际情况的需要结合土壤气候存在的实际特性,在分析特性的基础上有阵的选取那部分最合适的植物来完成规划以及布置,促使植物死亡跟植物迁移实现最大程序的避免。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在实际工作中,进一步强化园林植物涉及到的病虫管理工作以及场地管理工作等,在上述的基础上有利于风景园林跟人两者之间实现有效的、和谐的发展,进而促使人们得到很好的视觉感受,促使其心情愉悦,心花怒放。
[2]李春娇,贾培义,董丽.风景园林中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的程序与方法[A].IFLA亚太区、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2012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亚太区会议暨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2年会论文集(下册)[C].IFLA亚太区、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2012:5.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城市,人们对居住的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城市园林景观成为现代城市商业及住宅区建设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营造出一个好的园林景观,不仅可以净化空气、减轻空气污染、降低噪音,还能放松人的心情,给人带来轻松愉悦的视觉感受。
乡村景观作为景观的一种,主要产生于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对自然的改造。它居于自然景观和城市景观之间。乡村景观即保留了自然景观的景观特色,又透露出人工气息,主要表现为生产性、地域性、生产性、自发性、生态性以及历史文化性。乡村景观是人们在农业生产中开发出来的,具有较强的地域性特征,包含了人们最基本的生产生活,比如耕作、村落、工具、牲畜等,同时,乡村景观所特有的生物多样性,为其景观更是增色不少[1]。在审美方面,因为乡村景观具有浓郁的田园风光和原生态的自然气息,所以有较强的审美性。乡村景观在演变与发展的历程中,更是集聚了丰厚的历史文化气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存生活的环境越来越重视。乡村景观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不断的被开发出来。在城市景观中融入乡村景观,不仅可以美化城市环境,还能净化城市空气,具有双赢的效益。
乡村景观有其独特的原生态元素,它所具有的朴素与纯真是城市景观所缺乏的。乡村景观重在原始、清新、质朴,给人的感觉是一种轻松愉悦的。所以把这种元素有效的融入到城市园林规划与设计中,为城市园林景观的营造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参考依据。乡村景观的应用不仅可以缓解城市的繁忙与紧张的生活节奏,还很好的弘扬了生态环境,宜居城市的生活理念。
乡村景观是在历史进步的过程中,长期积累而成的,所以更加符合我们的审美规律。相反,城市给我们的印象通常都是高楼、混泥土、灰尘、雾霾以及古板的景观。如果能把乡村景观很好的引用到城市风景园林建设中,不仅可以体现历史文化元素,还能更加符合人们的审美规律。把乡村景观的优点应用到城市园林规划设计中,取其精华,扬其长处,一定可以设计出更加生动、更加实用的园林景观[2]。
乡村景观结合了自然景观和人文因素,是人们在生产生活的过程中,因需要对自然进行的改造,它对社会的发展和环境的改变有一定的历史因素。但是不管怎么说,乡村景观引入到城市景观规划与设计,是有积极的意义的。乡村景观的引用,不仅可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还能协调城市发展,为城市景观的塑造提供灵感。这也符合了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把乡村景观引用到城市园林景观的建设中,本身就是对乡村景观的一种保护。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或多或少对乡村景观有一定的破坏,所以在城市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我们可以加强对乡村景观的保护和传承。 因为乡村景观蕴含着丰富的资源,不仅包含了天然的自然景观、优渥的土地资源,还维系着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内涵。所以可以把这些资源作为城市园林景观的启发,不仅能够丰富城市园林景观, 也能较好的保存乡村景观的元素。
在景观的营造和规划中,要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结合,加强自然与人文因素的和谐统一。使乡村景观运用到城市园林景观中的同时,做到整体区域的统一。还要从大局出发,减少对乡村环境的破坏,充分尊重与保护乡村的历史文化。
在乡村景观融入到城市园林设计与规划的过程中,必须注重乡村景观的开放性,开放性是指对全民 、全社会的开放[3]。只有遵循了开放性原则,才能更加符合人们的审美规律。同时也符合时代的发展需求。不过,在遵循开放性原则的同时,也要注重把握尺度,不可对乡村景观产生负面作用,也不能破坏乡村景观的历史文化底蕴。
随着园林景观的发展,不少设计师在相关领域做出了深入的研究,包含如何将乡村树木、乡村动物、乡村花草等引用到城市园林的规划设计中,乡村景观为设计师提供了很多的启发。但是此领域随着社会历史的进步,仍然还有许多值得我们探索的地方。
城市的生活和工作节奏日益加快,乡村的美丽风景、乡村的祥和气氛、乡村的新鲜空气,都是每一个城市人梦寐以求的。所以在城市园林的规划设计中,我们可以对乡村景观加以借鉴甚至是模拟,比如在城市中心地带规划一个具有浓烈的乡村景观的园林,提供给人们闲暇之余放松娱乐,一定很受大众欢迎[4]。
在乡村,错落的绿植、艳丽的花朵、起伏的山岗、潺潺的溪水、飞舞的蝴蝶,无不惬意愉悦。这恰恰是冰冷的城市所缺乏的生机与活力。设计师要用独特的眼光去发现,并运用到城市的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可以使城市的人们也感受到乡村景观的魅力,视觉上得到享受,精神上得到放松。
乡村景观的产生是历史发展的自然产物,是人们在生产生活的过程中,通过适应自然,适应生存而做出的改变。这种基础上形成的乡村景观有一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社会发现的体现,凝聚了丰厚的人文精神。所以在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要尽最大努力延续乡村景观的历史文化元素,这样的园林也更符合人们的审美,更适合时代的发展要求[5]。
随着社会的发展,近些年来,城市人口数量在不断膨胀,很多孩子从出生就在城市,不 了解蔬果是怎么长成的、不了解耕作是一种什么体验,甚至连很多基本的动物都不认识。所以说,增加农业体验,对城市园林的塑造有独特的意义。乡村景观在城市园林中的引用,同时也传达了历史地狱等特性,如果再加上农业体验,对大人是休闲游憩的场所,对孩子,还兼备教育的功能。我们可以在园林的建设中,增添一些特色的农业体验,比如种菜、种果树、采摘等,构造出一个新颖具有乡土气息的城市园林。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乡村风景的融入,既是对乡村风景、文化的一种保护和传承,也是为城市园林艺术设计增添的一种新思路,不管是从环保的角度还是宜居的角度考虑,乡村景观都为城市人带来一抹清新。我国的风景园林设计在乡村景观的融入方面还欠缺融合发展,而乡村景观的建设却对乡村和城市的发展都有裨益,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融入乡村景观将是具有独特风情的一种新思路。
[1] 赵东燕. 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融入[J]. 现代园艺,2015,02:83.
[2] 王文海. 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乡村景观的融入[J]. 中国园艺文摘,2015,01:140-141.
[3] 呼苗. 分析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意义[J]. 北京农业,2015,23:75-76.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2)05006805一、包豪斯教学模式
包豪斯(Bauhaus)是德国魏玛市公立包豪斯学校(Staatliches Bauhaus)的简称。在两德统一后更名为魏玛包豪斯大学(Bauhaus-Universität Weimar)。包豪斯的成立标志着现代设计的诞生,对世界现代设计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包豪斯也是世界上第一所完全为发展现代设计教育而建立的学院。
包豪斯学校学制为3年6个月,新生入学后,学校先对其进行为期6个月的基础课训练,使学生学习基本造型、材料研究和工厂原理与实习等课程,同时让学生在实习工厂中了解和掌握不同材料的物理性能和形式特征。
经过这段训练,校方根据每个学生的能力与特点将其分别送入适宜的实习工厂,接受为期3年的“学徒制”教育。在此期间,学生以学徒身份学习设计,试制新的工业日用品,使之符合机器大生产的要求。
每门设计课程均由1位“造型教师”和1位“技术教师”共同讲授,使学生同时接受艺术和技术教育。两者合而为一,形成艺术与工业结合的初步基础。(三)工作坊式教学
包豪斯最大的特色在于工作坊式教学方式,学校先后开设了家具、金工、广告、摄影、纺织、陶艺、壁画、舞台、建筑等多个不同专业的工作坊,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工作坊的教学人员由作坊大师和助教组成:作坊大师作为负责人和导师,负责工作坊的教学和运转;作坊大师从学生中选择较为熟练的学员担任助教,负责一些具体的操作和指导工作。
为使工作坊的实践与实际生产紧密结合,包豪斯学校还与一些工业企业形成了密切联系,这样使艺术家、企业家、技术人员能够紧密合作,结合实际工业生产进行教学。
在教学方法上,包豪斯认为指导学生实际操作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教师应避免把自己的认知强加给学生,而要让学生亲自寻求解决办法,同时强调集体协作,打破艺术教育的个人化模式,为协作工作奠定基础。
包豪斯开创了一套极为有效的“做中学”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现代设计教育很大程度上受包豪斯教学模式的影响,这种教学模式几乎成为全世界现代艺术设计教学的通用模式[1]。
风景园林是一门新兴学科,其历史从奥姆斯特德(Frederick Law Olmsted)为职业立名算起不过100余年(奥姆斯特德于19世纪中叶根据已有的名词Landscape Architecture风景园林,将自己的职业称为Landscape Architects风景园林师)[2],由于研究领域和执业方式的特殊性,风景园林形成了鲜明的学科特色。
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涉及的知识面广量大,可以概括为规划设计、工程技术与管理、设计艺术与表现、自然基础、社会基础5 大类基础专业知识。
第一, 规划设计类: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风景园林建筑设计、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风景园林竖向设计、风景园林场地设计、植物景观设计等。
第二,工程技术与管理:材料、工程技术、工程管理、概预算、计算机辅助分析与设计。
第三, 设计艺术与表现:色彩、形体、构成、艺术设计、制图、计算机辅助制图。
第五,社会基础:园林史、建筑史、大众心理及行为、公共政策与法规等[3]。
可见,风景园林专业涉及的知识甚为庞杂,并且与其他专业知识交叉性很强,要求风景园林师掌握多种跨领域知识,并且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成为杂家。因此综合性是风景园林学科的基本特征。
风景园林专业实践性强,风景园林师的工作对象是多变的自然空间。对不同场地、不同尺度、不同需求以及不同客户而言,风景园林实践的复杂性差异巨大,这种情况迫使风景园林师必须从具体的场地和背景出发,通过具体的分析、设计和建造过程,完成对自然的改造利用,满足人类需求,从而实现其工作价值。因此,实践性是风景园林的另一个基本特征。
随着行业的拓展,风景园林的执业领域已经从中小尺度的花园和公园扩展到更大、更宏观的范畴,如城市景观系统、风景名胜和自然保护区、工业废弃地、水系甚至流域的规划等。这些扩展的领域所涵盖的知识量和复杂性已经完全超出了个人所能达到的极限,这就要求风景园林师必须采取开放式的工作态度,与生态、地质、水利、经济、社会、规划、建筑等相关专业人员通力合作,形成一个全方位的团队,综合探索多方面的问题,并且统领团队形成全面的解决能力。由此可见,协作性是新时期风景园林的又一基本特征。
中国的风景园林教育经过近60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相当的规模。经统计,截至2006 年,设立风景园林学科的普通高校、独立学院和研究院共449 个,其中本科专业点达到140 个[2]。
随着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专业的发展,其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课程知识结构不合理、实践能力培养薄弱等一系列问题逐渐浮出水面,严重影响风景园林教育事业发展。
在学时分配方面,由于包豪斯学校类似职业培训学校,3年6个月的学制全部为专业学习时间,其中基础类公共课程仅以1/7的学时来进行必要知识的铺垫,而后6/7的学时全部用于各专业工作坊的实践教育。这种学制将有限的学时高效利用,为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必要的专业训练。
国内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专业本科教学中政治思修类、英语、数学等与专业关联性不强的课程课时比例过高。以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专业本科为例,政治思修类占384学时、高数占120学时、英语占400学时,这些课程总学时为904学时,占该专业本科4年总学时的34.8%(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专业本科4年全学程为2 592学时),而最核心的基础课——风景园林设计课仅为354学时[2]。这种现状导致专业课程学时被压缩,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专业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培养。
与其他专业相比,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专业综合性非常突出,知识面广,知识量巨大,需要相应的专业课程来完成知识量的积累。因此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专业在学时分配方面需要进一步向专业基础课程(表1)倾斜,增加专业基础课程的比例,降低公共基础课程(如政治思修类、英语、高数等)的比例,保证学生的专业训练强度。
包豪斯学校比较注重艺术类通识教育,这体现在为期6个月的基础课程培训上,所有专业学生必须通过形体、色彩、构成、绘图、模型、工作方法等课程训练,在建立艺术设计基础知识体系之后,才进行细分专业的培训。
反观现有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专业的院校,按院校特色可以概括为农林、建筑和艺术设计三大类,在基础课程体系构建方面,各院校大多依据自身学术特色和师资配备有所偏重。如农林院校重植物、生态类课程;建筑院校重构筑、空间类课程;艺术设计院校重美术、表现类课程。这种情况导致大部分院校课程设置有偏科现象,而偏科带来的负面效应明显体现在毕业生的能力上:农林院校学生植物方面的知识强、空间弱、设计表现弱;建筑院校学生空间和设计感强、植物方面的知识弱、设计表现弱;艺术设计院校学生艺术表现强、规划设计弱、植物方面的知识弱。
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涉及的专业知识面广量大,要培养合格的风景园林师,必须构建宽广的基础课程体系,建立由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风景园林工程与管理、风景园林艺术与表现、风景园林自然基础、风景园林社会基础共同组成的基础课程体系,为提高学生综合分析与协调解决问题能力打下宽广的理论基础。
包豪斯学校的基础课程虽然涵盖了艺术类基础知识的大部分内容,课程深度却相对较浅,因而其基础课程教学在6个月之内就能全部完成。这种浅深度的基础课程设置非常适用于艺术设计类专业,因为这种具有综合性倾向的专业涉及的知识量巨大,若在前期入门阶段涉猎过深,将牵扯学生过多的精力并且容易偏科。因此,包豪斯的基础课程阶段只进行浅深度的艺术类通识教育,待学生专业分配之后,才进入各专业学习阶段。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完成专业基础知识的储备,为下一步根据个人能力和志愿深入学习作准备。
目前许多国内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的内容设定过深,如一些院校的园林工程课设立了专门的给水排水、电力工程、喷灌和喷泉工程的管路系统设计内容,这种设计牵扯到繁琐的水电专业计算,在现实项目中也是由专业厂家配合完成,完全超过了学生基础课程的深度。
针对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内容面广量大的特征,在进行基础课程内容设定时应根据课程重要性相应降低深度,淘汰过时和不必要的内容。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类、风景园林工程与管理类和风景园林艺术与表现类专业核心基础课程是专业素养形成的基石,降低此类课程深度,能够相应提高重要内容的教学强度。风景园林自然基础类和风景园林社会基础类非核心基础课程的内容相对庞杂,却是远期职业拓展的铺垫,课程内容应以介绍性、引导性为主,教学目标以了解基础知识和简单原理应用为主,不应过分强调深度。
由于包豪斯早期师资不足,1名教师往往担任多门基础课的教学工作,如伊顿(Johannes Itten)本人就同时教授色彩、形体、构成、材料等课程。这种教学状态使多门相对独立的课程经由同一教师融会贯通之后再传授给学生,无意中打破了课程间相互孤立的状态。
国内的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本科教学,由于许多课程内容相对独立,教师的教学行为类似各扫门前雪,普遍缺乏交流与合作,导致学生获得了大量缺乏衔接的知识片段,难以将知识贯通起来,极大影响了综合能力的形成。
为避免这种情况,应该通过在课程间建立“结合部”的方式将各门基础课程综合起来。同类别的课程,注意调整课程的先后顺序,使前一门课成为后一门课的铺垫,课程间应设计相互衔接的内容,引导学生将同类课程串联起来,建立五大知识主线。而后再通过规划设计课的训练,综合运用多门课程内容,将五大知识主线融会贯通。这种基础课程设置方式,能够促进教学从局部走向整体,促成不同课程间的渗透和叠加,提升学生对复杂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最终形成网状知识结构(表2)。
“做中学”是包豪斯教学的座右铭,包豪斯学校通过工作坊将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当学生经过前期的基础课训练并掌握一定的必备知识之后,既进入各工作坊跟随教师进行为期3年的实践研究和生产工作,从实际操作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真实环境中体会专业技能。这种教学方式有效地调动了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大量的实践锻炼,成功地塑造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协作能力。
而目前国内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的教学仍以灌输式为主,多数课程以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师照本宣科,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动力。另一方面,教学中实践课所占比例甚低,学生很少接触实际项目,许多实践课程以假想题目为主,严重脱离实际场地、设计要求和业主需求,设计过程和结果“空对空”,缺乏依据。这种现状导致学生实践能力匮乏,沟通、协作能力极为欠缺,团队意识淡薄,用人单位需要付出大量成本对学生进行二次培养。
因风景园林专业的实践性与协作性特征,在教学体系的构建中,必须强调实践教学的质量和强度。如果借鉴包豪斯的工作坊教学模式,则可以建立由基础课程理论教学和教师工作室实践教学组成的教学体系。这套教学体系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基础课程学习,要求掌握由五大知识主线组成的专业知识内容,作为实践学习的铺垫,完成综合性培养目标。第二阶段是工作室学习,学生自主选择专业工作室进行实践学习,完成实践性和协作性的培养。
教学工作室的基本目标是通过实践教学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协作能力,同时进一步强化基础课程知识的综合运用。
根据课程内容,学院可下设多个教学工作室,单个教学工作室可由教师个人或几名教师共同组建,教师负责工作室的教学和实践运作。教师可以选派有能力的博士或硕士研究生负责指导本科生具体操作。本科生根据实际情况组成实践小组,各小组有不同的分工,从而形成一个互补的工作团队。
根据课程的特征和重要性,教学工作室可以分为核心工作室和辅助工作室两大类。
核心工作室是教授风景园林专业核心课程的工作室,如风景园林规划工作室(研究大中尺度)、风景园林设计工作室(研究中小尺度)、风景园林建筑工作室、风景园林植物景观工作室、风景园林工程工作室、风景园林工程管理工作室等。每类工作室可以根据师资情况设若干平行的教学工作室。
工作室之间可以依据项目流程相互衔接,如规划工作室先介入,而后设计工作室和建筑工作室介入,最后由植物景观工作室和工程工作室介入,如此可以利用单个项目使各工作室形成链式体系,形成以实际项目为中心,各专业工作室轮换学习的教学方式。各工作室也可以根据实际项目的情况独立进行实践教学。
辅助工作室是为核心工作室服务的专业工作室,如打印工作室、模型工作室、计算机辅助分析工作室、材料工作室和图书资料室等。辅助工作室的规模应与核心工作室的需求有机衔接,由学生轮换值日,形成对核心工作室的补充(表3)。
由于教学工作室专业分工不同,因此需要依据各自专业特点制定教学流程。另外,工作室的教学方式应给予教师充分的自,以形成各工作室鲜明的特色。以风景园林设计工作室为例,根据其设计程序可以形成如下教学阶段:第一步,教师通过学院指派或其他途径获得实践项目,设计项目经过教研室讨论通过后,即成为工作室的教学课题。第二步,教师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开设专题讲座,介绍项目基础条件、类似案例和工作方法等。第三步,组织学生进行项目调研和考察,完成项目分析和主题策划。最后,根据学生特长分组,将项目拆解成不同部分交由各组设计,工作小组在教师和研究生指导下定期开展内部讨论,小组之间通过互补与协作,不断修正方案形成最终成果,完成方案设计阶段内容。在以上过程中,辅助工作室为设计实践提供图书资料、计算机辅助分析、模型制作、效果图输出和成果打印等服务,形成一个完整的设计实践流程。
从1919年至今,近一个世纪时间,教育界对包豪斯教学模式一直争议不断。但是,其扎根实践,一切从实践出发的教学思想,依旧闪烁着光芒。
对于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本科教育而言,教学的基本目标是让毕业生拥有职业生存能力和自我发展的潜力。而这样的能力应来自对学生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和协作能力的培养Bwin必赢,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从风景园林的学科特征出发,借鉴成功的教育方法,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为培养高质量的专业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1] 杭间,靳埭强.包豪斯道路[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10.
[2] 李雄.北京林业大学城市规划(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的设置与探讨[J].中国园林,2009 (1):15-18.
[3] 刘滨谊.现代风景园林的性质及其专业教育导向[J].中国园林,2009 (2):34.
[5] 李建伟.中国规划设计专业教育的根本问题[J].中国园林,2007 (5):14-16.
[6] 林广思.关于规划设计主导的风景园林教学评述[J].中国园林,2009 (11):59-62.
近年来,中国风景园林发展迅速,全国各地掀起了设计与建设风景园林的热潮。无论大江南北,我们都能看到集中国传统设计艺术与现代设计艺术于一身的风景园林。尽管风景园林的遍地可拾,但是关于风景园林的定位,学术界与实际工作中的设计者们却有着不同的见解,由此也引发了我们关于中国风景园林的深度思考。基于此,本文对近代中国风景园林领域,特别是科技发展状况及发展趋势进行简要分析与阐述,以期为未来中国风景园林领域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关于风景园林的定位,学术界与实际工作中的设计者和决策者们向来有不同的见解。笔者通过阅读相关文献何在实际工作中的走访发现,国内目前关于风景园林的定位主要集中于两个基点上,即艺术与科技。换言之,设计者和决策者们规划设计出来的风景园林究竟是艺术品还是科技品很值得我们探讨。两种不同的关于风景园林定位的逻辑起点决定了规划设计风景园林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手段与方法。
风景园林艺术品论强调风景园林是艺术品,支持者们将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成功与否归因于其是否实现了风景园林应有的美感。他们认为,多年来中国风景园林的发展主要基于人们特别是设计者和决策者们对风景园林美感的认知。换言之,中国风景园林的迅速发展是人们对艺术美不断追求的结果。在他们看来,风景园林的艺术性是最重要的,而在建设风景园林过程中所使用的科学技术则仅是工具和手段,不需要过多关注与深入研究。
风景园林科技品论强调风景园林是科技产物,支持者们将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成功与否归因于其是否运用了风景园林可运用的最高科技成果。他们认为,多年来中国风景园林的发展主要基于人们特别是设计者和决策者们对风景园林应有的科技运用。换言之,中国风景园林的迅速发展是与人们对于科技成果不断追求分不开的。在他们看来,风景园林的科技性是最重要的,而在建设风景园林过程中所体现的艺术美感则仅是边框绣花和点缀,不需要过多关注与深入研究。
近年来,随着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人们对于风景园林的关注焦点逐渐由艺术美感转向科技发展方面。承接上文,该部分笔者将重点阐述中国近代风景园林科技的发展状况。
近代中国风景园林运用的科学技术相对较少,从使用材料上来说,近代中国风景园林大多使用的是纯天然或经过简单加工的建筑材料,比如砖块、奇异石块、瓦片和直接移植的植被等;从建筑方法上来说,近代中国风景园林的建设大多采用简单堆砌排列和简单布局组合等。虽然科技含量不高,但是由于一直以来注重对于风景园林艺术美感的考究,所以近代中国风景园林还是有很高观赏价值的。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科学技术逐渐被引入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和建设中,使之科技含量迅速增加,并引发了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和建设的一轮改革。从使用材料上来讲,改革后的中国风景园林使用的材料不再是与传统风景园林紧密相连的砖块、奇石、瓦片等,取而代之的是塑料制品、钢筋和成品、玻璃制品、纤维膜产品和编织物品等新型材料;从建筑方法上来说,改革后的中国风景园林建筑方法也不再那么单调,结构形式也开始多变起来,框架结构和钢筋混凝土浇筑法使许多传统技术无法表现的景观呈现在风景园林中,比如临时性景观、可移动景观、包裹景观和高科技含量光电景观等等。
从另一个层面上来说,近代中国风景园林科技发展不仅限于使用材料和建筑方法中,更在于科技理念的发展。有什么层次的科技理念就有什么层次的科技运用。近代中国风景园林迅速发展主要得益于设计者和决策者们科技理念的不断进步和升华。近代以来,越来越多的风景园林设计者跳出规划设计本身,很多设计者都有工程建筑和新科技研究经验,他们的加入,使得风景园林设计领域呈现出科技兴设计的态势。笔者总结发现,近代以来中国风景园林设计领域的科技兴设计主要由三个阶段组成:第一阶段,也即早期阶段,主要是将新的建筑方法运用到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和建设中;第二阶段,也即中期阶段,主要是将新科技革命成果,诸如光电技术、合成材料等新材料运用到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和建设中;第三阶段,也即现阶段,主要是将一些节能节耗绿色环保的材料和技术运用到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和建设中。三个阶段虽然侧重点不同,但却是与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相承接的。我们可以断言的是,未来风景园林科技的发展亦会如此。
近代以来,中国风景园林已经由重艺术美感向重科技含量转变。而这一趋势也将继续很长一段时期。一言以蔽之,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和建设会继续沿着节能接好绿色环保这个方向发展。具体而言,笔者认为会呈现以下三大发展趋势:
趋势一,风景园林节约科技的发展。当前人类发展与资源紧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如何实现资源节约化运用下的人类发展极为重要。风景园林随人类发展而存在,自然要求其实现节约化资源。未来中国风景园林可能会更多地关注乡土野生的绿化资源Bwin必赢,充分尊重场地的自我演化过程,并让自然“参与”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趋势二,风景园林环保技术的发展。环境保护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要让未来坏境不恶化,必须做到风景园林建设的环保发展。多使用环保材料、多运用环保手段、多采用环保方案是未来中国风景园林可持续发展的又一科技要求。趋势三,风景园林综合使用技术的发展。任何一种材料都可以有多种用途。在实现风景园林建设节约环保的同时,要最大限度的综合使用所用材料,一者能提高经济效益,二者能减少耗费。只有突破综合使用技术,才能做到物尽其用,并促成中国风景园林的进一步发展和繁荣。
中国风景园林迅速发展既得益于其艺术美感的升华,更在于其科技的使用。通过上述阐述,笔者认为,只有深刻把握风景园林的定位,知晓中国风景园林的发展过程,才能更好的驾驭风景园林的艺术创新和科技运用,进而才能真正促成中国风景园林的可持续发展,并最终让民众享受到其发展成果。
[1]李建胜,朱伟勇,伍丽娟.探讨现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发展趋势[J].中华民居,2011(6)
随着园林学科的内涵和外延的不断拓展,风景园林的作用日益广泛,例如,园林学科将着力研究全球温室效应和气候变化,如何保护、修复和再塑生态,推动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城乡空间形态的改变,如何解决城市规划、国土规划、绿地系统等问题,如何通过绿化隔离带与楔形绿地布局中心城区和新城及卫星城,如何满足高速公路、高铁、空港对城市的改变与绿地的新要求等。1.5新兴科技的发展为助力风景园林学科发展近年来,随着信息、生物科技的飞速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新品种在风景园林的规划与设计、工程与技术、建设与管理等各个环节中得以广泛应用,有力地支撑和保障了风景园林的持续发展。例如:在城市绿地、风景名胜区应用地理信息系统,为科学规划与管理资源和环境的搭建了信息化平台;在植物品种的培育与筛选方面基因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风景园林正在通过对各相关学科的先进理论与技术的广泛吸收与实践,逐步实现风景园林行业的系统性、综合性、科学性、文化性的整体目标。
虽然从宏观上看,我国风景园林行业呈持续发展态势,随着我国目前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作品呈现模式化、量产化的趋势,导致出现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一是有些作品规划设计理念空洞,设计理念与设计方案没有连贯性;二是有些设计作品缺乏传统地方特色,肤浅花哨的形式没有内涵,实际功效大打折扣;三是盲目追求新理念、崇尚新概念,在所谓的精品意识的推动下,忽略了风景园林的实际功能,而一味追求形式上的美观,从而没有体现以人文本和人文关怀,不能满足民众的精神需求,也就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四是部分风景园林工程没有充分落实设计方案的理念。规划设计方案与实际工程两张皮,甚至有的工程根本就没有具体的规划设计实施方案;五是有的作品科技含量不足;六是有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没有考虑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浪费了自然资源,且不可恢复。
2.2.1设计、策划者的专业素养、水平不高。上文论述的一些问题,从设计、策划者的角度看,显然是与他们的综合素质不高、缺乏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缘故,也就是说,设计者的专业水平和素养制约了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作品的质量。
2.2.2行政管理过多地进行非专业化的干预。目前,我国的一些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单位,存在着外行领导内行的现象,常常对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实施非专业性的干预,具体表现为:行政管理中忽视相关的行业法律法规,不尊重行业规律和设计理念,任意改变设计方案,人为割断作品的延续性,这种做法显然会严重影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2.3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目前,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行业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模仿和抄袭的现象,社会各方面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不强。我国虽然已制定了比较完善的知识产权法,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然没有充分认识到保护作品知识产权的重要性,知识产权法的落实执行力度不够,因此,千林一面的情形在我国各地还是比较普遍的。
2.2.4未能有效处理风景园林中的传统和现代意识。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存在的大量模仿、复制,势必会产生一些致命性的问题,大量的没有实际功能、没有竞争力的园林景观虽然利用相同的空间来制造,但是既没有继承传统的艺术手法,又没有根据现代社会的需求,充分挖掘其内涵并在传统基础上进行创新,因而称不上是完全意义上的风景园林景观规划设计。
2.2.5经济社会的现实有时限制了规划设计的运用。例如,一些大型的风景园林工程项目,即城市广场、综合性公园、滨河绿带等,一般是在政府主导下的民心工程,或者说是政绩工程,而这些项目因为工程量大,往往要有时间的限制,而且也是最大的限制,更是底线,较少的工程总时间必然缩短设计方面的时间段来敷衍了事。
2.2.6人为乱用科技造成的影响。科技信息的快速发展为规划设计者的设计思维和方法带来了更多的不同的选择,如运用遥感技术、虚拟现实等高科技技术,会广泛影响园林景观的实现程度和工程的实施速度;gis应用开发,能够帮助规划设计者们进行更合理的决策。结合现代生活方式,在风景园林设计中,如何合理有效应用高科技,这对设计者们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在实际的操作中,为了现实自己的设计水平很高,大多数规划设计者应用科学技术进行虚拟假设,但是根本没有把分析的成果在实践具体落实,不仅没有使科学技术产生实际的效果,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摘要:围绕风景园林专业名称与内涵的争论已有时日,一些以景观规划取代风景园林或者自立门户的主张及做法,已经对风景园林事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人们的思想出现了一些混乱。因此,有必要对景观学派的发展方向做一些分析与思考。就是否有必要将“风景园林”更名为“景观规划”、怎样看待“景观规划师”的地位与作用以及如何发展中国的风景园林教育3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大力保护和发展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风景园林艺术与文化,从而为世界风景园林事业的发展做出我们自己的贡献。
随着国外新学说和新观念的引入,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一些学者又开始对风景园林名称及内涵提出了不同的见解,认为风景园林的名称已经过时,应该用“景观规划”(又称为景观设计学、景观规划设计学或景观学等,主要是根据对英文Landscape Architecture 的理解翻译而来,缩写为LA)来取代。这种讨论本是学术争鸣的好事,它可以启发人们更好地认识“风景园林”在新形势下的发展方向,探索如何在继承中发展,在借鉴中创新的发展道路。令人遗憾的是,某些倡导以“景观规划”取代“风景园林”的学者,对于学术上的分歧没有坚持科学的精神,以讨论的方式来加以解决,而是通过媒体宣传、分解队伍、另立门派的形式来进行。这些做法在客观上已经超出了学术探讨的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对风景园林的专业教育、职业定位和设计市场都造成了一定的冲击。这不仅无助于解决认识上和学术上的分歧,而且还有害于园林事业、学科(专业)和学术的健康发展。由此,我们有必要对景观学派的发展方向及做法做一些分析与思考。
2 、“风景园林”更名必要性之辨对于风景园林与景观规划的名称与内涵之争由来已久
“风景园林”是目前中国园林界(包括学术界主流和政府管理机构)及社会普遍接受的一门学科(专业)和一种职业的称谓。其原因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也有社会约定俗成的共识。为与国际同行进行对等交流,其英文名称采用“Landscape Architecture”也无可厚非。因为就风景园林的学科性质、社会功能和职业活动来说,均与LA是极其相近或相似的。之所以不说其是相同的,是因为二者之间在客观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和差距。这里的差异主要是指存在于社会文化方面的,差距则是指在发展阶段方面的。而正是在如何认识和对待这种差异和差距的问题上引发了这场新的争论,当然其中也包括对LA的理解与翻译。以一些学者为代表的景观学派(即认为自己是真正LA的代表,和那些支持和赞赏这些主张的学者)通过利用媒体、出版物和学术会议等形式,宣传自己的主张,且已初步在社会上和风景园林设计市场上形成了一股势力,大有与传统、与风景园林相脱离之势,此种现象令人忧虑。
2.1 “风景园林”与“景观规划”的概念比较风景园林与景观规划究竟存在着多大本质上的区别呢?我们不妨对二者进行一下比较。对关于风景园林的解释,这里引用《中国大百科全书》的有关论述:“园林学(即风景园林——笔者注)是研究如何运用自然因素(特别是生态因素)、社会因素来创建优美的、生态平衡的人类生活境域的学科。[1]”它的“研究范围是随着社会生活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扩大的,目前包括传统园林学、城市绿化和大地景物规划3个层次。传统园林学主要包括园林历史、园林艺术、园林植物、园林工程、园林建筑等分支学科。园林设计是根据园林的功能要求、景观要求和经济条件运用上述分支学科的研究成果来创造各种园林的艺术形象。城市绿化学科是研究绿化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确定城市绿地定额指标,规划设计城市园林系统,其中包括公园、街道绿化等。大地景物规划是发展中的课题,其任务是把大地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当作资源来看待,从生态、社会经济价值和审美价值3个方面来进行评价,在开发时最大限度地保存自然景观、最合理地使用土地。规划的步骤包括自然和景观资源的调查、分析、评价;保护或开发原则、政策的制订;规划方案的编制等。大地景物的单体规划内容有风景名胜区规划、国家公园的规划、休养胜地的规划、自然保护区游览部分的规划等。这些工作中也要应用传统园林学的基础知识。[1]”该辞条是20世纪80年代由已故中国现代园林学的奠基者之一——汪菊渊先生主持撰写的,之所以强调时间是为了说明当时风景园林学界的有识之士就已经对传统风景园林有了新的认识。
关于景观规划的解释,我们先看一下国内学者中有代表性的论述:“景观设计学(即景观规划——笔者注)是一门关于如何安排土地及土地上的物体和空间以为人创造安全、高效、健康和舒适的环境的科学和艺术。根据解决问题的性质、内容和尺度的不同,景观设计学包含两个专业方向,即:景观规划(Landscape Planning)和景观设计(Landscape Design),前者是指在较大尺度范围内,基于对自然和人文过程的认识,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具体地说是指为某些使用目的安排最合适的地方和在特定地方安排最恰当的土地利用,而对这个特定地方的设计就是景观设计。[2]”它的“主要专业方向包括:国土与区域规划;新城镇与社区规划设计;空间规划与城市设计;城市与区域生态基础设施规划设计;校园与科技园区规划设计;综合地产开发规划设计;风景与遗产地规划设计;户外游憩地规划设计;景观建筑设计;景观与城市管理。[3]”它的解释主要是参考了美国风景园林师协会(ASLA,成立于1899年)的有关资料①。我们再看一下欧洲风景园林院校理事会(ECLAS)的解释:“风景园林既是一种社会职业活动,又是一门学科专业,它包括在城市与乡村、地方与地区范围内从事的景观规划、管理和设计活动。它所关注的是基于当代及后代福祉的景观及相关价值的保护与提升。”它所“关注的领域包括从国家公园到户外空间的具体设计;它关注具有历史意义的公园与花园的研究、保护和重建工作;它参与城市开放空间与废弃土地恢复的管理工作;它通过利用从生态学、环境心理学的技术手段到大地艺术的方法来创造新的空间;它致力于景观资源的评价和环境影响研究的前期准备;它参与居住区环境的设计和新建基础设施项目对环境影响的改善。②”
2.2 “风景园林”与“景观规划”的差异认知通过以上对风景园林与景观规划内涵和外延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除了在“城市规划”方面国内风景园林的主流学派与景观学派存在一些不同之外,就整体和大的方面而言,中外学者对两者的解释是基本相同的。而在“城市规划”(包括新城镇和新开发区规划等)领域(这也是某些景观学派学者对风景园林最不满意的地方之一)作为的大小,或者说活动空间的大小,在中国特定的国情下则不是风景园林界自身所能决定的,而是受制于管理体制、政策法规、社会分工和专业设置等诸多因素的。至于在微观和实际方面上的差异,无论是理论层面还是技术层面,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也是不可回避的事实。这种情形在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所属的60多个国家和地区会员中恐怕也不仅限于中国一家。
风景园林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发展的今天,风景园林规划是改善城市生态和环境,舒缓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居住的环境要求也越来越高,城市园林建设是城市建设中非常重要的部分,随着社会进步和城市化发展的不断加快,城市发展的重点已经边缘化,休闲旅游已经成为生活的重点,风景园林建设在城市的发展中已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要找到能够让人们满意或者让专家能够认可的作品,或者非常精品的作品,却是相当的困难。
1、在我国对风景园林规划没有一个系统的标准,十分欠缺对风景园林设计的管理,风景园林规划的领导大多是政府对风景园林规划中临时任命的,对于园林建设的环境没有有效的分析,欠缺功能性和观赏价值。同时,很多的管理人员专业技能非常差。这直接使得风景园林规划的管理不能有效的实施,监督和管理的能力降低,使得风景园林规划出现很多的漏洞和弊端。
2、目前,在风景园林的设计上,很多城市都存在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的特点。有些城市,直接把外地的一些名贵的植物迁入园林中,并不考虑植物对于生长环境的特殊要求以及日后管理所面临的困难,不但增加了园林规划建设的成本,而且还存在了更大的管理隐患。
3、功能单一和实用性较差是城市园林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希望在风景园林的植物上面可以发现防护和文化以及知识性等功能,在园林的规划中,希望可以突出表现园林的实用价值,以便配置相关的设置来供人们使用。但是,很多的城市在大力推建风景园林的同时,并没有考虑到为人服务的功能,甚至连座椅都很少设置。尤其很多风景园林都凸显出高达宏伟的风格,表面上看起来很气派,但是却无法满足人们休闲的需求,而且大量花岗岩、建筑材料的应用以及脱离了园林本身的特性,它只是成为了意见工艺艺术品,并不是可以供人欣赏,陶冶情操,调节生态的休闲场所,而且这样做,也增加了风景园林建设中所消耗的大量资金。
1、目前风景园林设计的规划中,大多都是外行人领导内行人,而且个别的领导只是为了升官做准备,此外,在行政管理上不能严格的执行法律法规,在很长的时间里只是为了保住作品而对其随意更改,对城市的发展造成相当大的影响。
2、当前的很多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作品都是靠的抄袭和模仿,对于知识产权没有形成良好额保护意识,容易抄袭和模仿他人作品,虽然 ,我国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也制定了相关额法律,但在操作过程中,保护力度远远不够,对于相关的问题还不能得到全面的研究。所以,很多地方的园林建设都似乎大同小异。
3、科技信息的发展为设计者提供了很好的方法和设计思维,以现实的虚拟技术和遥感技术等的高科技的应用,对设计在实际的施工进度和实现程度上产生了很多的影响,现代的生活方式为高科技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提出了很多的要求,然而,很多的设计者,只是把高科技的技术应用在其设计作品中,并没有切实应用在实际的施工中,这样就使得作品和实际所呈现出来的东西有很大的反差,造成作品和实际景物的脱节,前者与后者没有多大的联系。
4、很多的大型风景园林工程,比如说广场的建设,综合性公园的建设,通常都是政府干预的绿化建设,是为了获取民心的工程建设,这些建设直接反应了决策人的政绩问题,这样的工程往往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这样的结果将会导致工程上草草结束,施工中滥竽充数。
园林并不是指栽树种草,它是一种艺术。深入的说,就是在一块地上,以湖水、建筑和植物等为基本素材,遵循一定的规律,创造出让人们玩赏和休闲的生活境遇,是城市建设的标志产地,它是一门艺术,主要是以植物作为材料,而且它是一种立体的时空展现,在设计上,应该以经济和美观为主要的指导思想。
1、在园林设计上,首先应该准备把握意思,制定科学的方案,把整个项目放置在城市的环境中,结合现实状况对规划的功能和表现形式准确的定位,做好各个景物之间相互的协调,注重园林的绿地和周围环境以及和整个城市系统的相互协调,园林规划在布局上要能够承上启下,烘托对比,让景物之间能够相得益彰。园林规划方案确定之后,要从细节入手,设计者所有的心思都要通过细节一一传达。园林设计,作为一种欣赏艺术,随时都受到游人的评论和品味,所以,园林作品一定要经得起推敲。
2、景观的多样性需要通过植物的多样性来营造。在植物的配置上,形成多种植物相结合的绿化模式。应用植物的多样化、色彩化、生命化来达成美的创意,将立体型的绿化和平面性的绿化相结合,彩色树种和绿色树种相互配置,让绿地能够在四季的变化中,呈现季节的相辅相成和动态的变化,形成更加多样化的环境,优良的植物,贴近自然的营造方式,接近生态化的种植,有效的保护自然,营造完美的生态环境。
3、要根据地区地域的不同特征,在园林的规划设计中融入城市的历史文化,创意出饱含地方特征的城市园林作品。在满足本地地貌和群落的同时,尽量采用原有的微型生物和动植物,引进适合当地环境生长的绿色植被和景观。
4、风景园林的建设关系的民生问题,关系到城市的发展和整体的形象问题,目前,市场经济已经向低碳型转变,这样直接对风景园林的地位进行了提高。因此,不管是从现在还是未来考虑,政府都应该大力的开展对风景园林的建设。不断加大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技术和科研研究,并且把风景园林的建设结果融入到对政府部门人员的考核中,并且应该利用媒体进行大力度的宣传,提高人们对于城市绿化和城市环境的认识,并且尽最大可能与当地的社会公益事业和高校相互联合起来,让城市的风景园林建设更加的深入人心,并且倾听百姓额意见,让大众能够参与进行,这样不止可以得到群众的广泛支持而且还可以倾听到很多好的建议。
尤其是在每年的植树节,更应该让群众加入园林建设的实践工作里,对此,风景园林的规划者可以预留出一块比较稀疏的空间,以供群众种植。目前,我国对于园林建设也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制度,对存在的一些问题也有相应的解释和具体的要求,这是很好的现象,各个城市之间可以扬长补短,相互学习,建立更加健全的制度和优秀的工作团队来为园林建设进行服务。
[1]纪启森.城市园林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11(18)
[2]苏桂芳.中小城市园林规划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24)
风景园林学是保护、规划、设计和可持续管理人文自然环境的综合性学科[1]。在世界性的环境生态危机不断加深的背景下,空间与生态问题逐渐成为风景园林的中心课题。风景园林从业人员必须树立强烈的生态理念,在掌握空间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正确地认识并引导规划设计与建设的实施。20世纪后半叶,不少学者提出了面向园林规划的、区域规划的生态分析模型。不断发展的景观生态学及其指数方法大量应用在景观分析中,从而使我们能够深入理解景观结构与动态过程,并为城乡规划、风景园林规划提供了客观的依据。风景园林的规划与分析离不开空间信息技术的支撑。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逐渐建立现代风景园林专业。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深和环境生态危机的涌现,风景园林专业逐渐受到重视,社会需求大幅增加[2]。中国的风景园林专业属于工学和农林学科领域,在教育方法上比较重视空间规划设计、植物配置与设计制图方面的训练,缺乏对于空间信息处理技能的基本训练,而中国空间技术的进步也未能与蓬勃发展的风景园林教育有效结合。在中国城镇化发展与生态危机不断加深的背景下,风景园林从业人员必须面对更加复杂的社会与自然方面的问题,处理海量的多源异构数据,因此掌握一定的空间信息分析技术显得尤为迫切。高等院校的风景园林专业教育应考虑纳入相应的空间信息技术教学内容,这对于进一步改进现有的教学内容是有益的探索。
“数字地球”是空间信息技术发展中的重要概念。“数字地球”的构想是美国副总统戈尔于1998年提出的,其实质是网络基础设施、数据库与计算机构成的数字化地理虚拟系统,目的是使人们能够通过数字化信息网络,自由地链接、调用地理信息。“数字地球”的核心是3S集成技术。
3S包括GPS、RS和GIS。GPS即全球定位系统,可通过坐标系统进行全天候精确定位、定性和定时,在导航、测绘、军事、农业、考古等方面的应用前景广阔。RS即遥感技术,各类卫星遥感能够全天候对地表实时监测,深入、准确地监测地表景观的状态。GIS即地理信息系统,是各类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的集成数据库平台,能够进行各类空间分析、演变分析与三维成像。GIS、RS与GPS所采用的数据格式具有共通性,能够达到无缝连接,极大地拓展了风景园林中分析、规划与设计的一体化能力。
空间信息技术的发展能够大幅促进我国风景园林专业技能的变革。主要的变化包括空间数据、景观的监测与分析、工作效率化方面。
风景园林研究、规划和设计均涉及各类空间数据。对于规划设计人员来说,获取、处理有效的数据是重要的专业技能。针对基础数据内容庞杂、种类繁多且尺度不一的特点,我国已经着手建设地图数据库、测绘档案等数据基础设施。各类商业遥感影像也是重要的数据源,可以根据用户要求有针对性的调取。规划设计人员能够在GIS平台上,对空间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准确地掌握基地的地表状况,提高规划设计方案的合理性。
风景园林从业人员可以利用遥感技术对地貌景观进行广域、实时、高精度的监测,并通过GIS进行定量化分析;通过RS和GIS技术,规划师可以定量地掌握绿地植被分布状态,在GIS中可以进行时间序列演变分析、土地适宜性评价、热岛分析、空间分析(包括网络分析、可达性分析、叠加分析等)、景观指数分析等,为绿地规划、城乡与区域规划提供基本的依据。
引入数字技术能够大幅提高工作效率。空间数字信息技术,尤其是3S集成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促进了数据与软件的无缝兼容,推动了园林设计的自动化进程。设计自动化包括办公流程自动化、数据采集自动化、输入输出自动化、分析自动化和管理自动化。办公电子设备与软件集成化发展提高了数据传输与处理的效率,国家大力推动的数据标准化与共享化也有力提升了规划设计人员采集、分析和处理数据的能力[3]。
风景园林专业的规划设计课程涉及到空间数据的处理。空间信息技术教学实际上是围绕空间数据的获取、处理、分析而展开的。目前学生普遍缺乏对空间数据的理解,对于空间数据的基本属性、数据的格式与转换、数据的来源缺少科学的认知。空间信息技术教学可以使学生深入掌握各类空间数据的特征、理解数据的含义和表达、了解数据的来源途径和获取方法,熟练运用不同的空间数据格式转换技能,为识别有效数据、处理数据奠定基础。
空间数据来源广泛、质量混杂,初学者往往难以理清数据的来源渠道。比如有学生在课题中利用遥感图像进行绿化地解析,所采用的数据为网络下载的栅格数据,这类数据失真性较大,并不能用于绿地定量研究。出现这种错误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没有了解有效数据的获取途径。教学中应使学生了解国际、国家和省市等相关机构和商业公司的各类空间数据范围及其特性,以及这些数据对于风景园林专业的用途,使学生具有识别有效数据,掌握有效数据获取途径的能力。
深入、正确的空间分析是获得合理的规划设计方案的前提,也是对规划设计方案进行调整的基础。因此,应使园林专业学生了解、掌握利用GIS软件处理空间数据和进行空间分析的方法。GIS平台中的空间分析模块包括叠加分析、缓冲区分析、可达性分析、距离分析、表面分析、计量统计等功能,可进行时间序列演变与空间格局的量化分析,也可以利用统计结果进行各类景观指数的演算,并制作相应的主题图,作为规划设计的依据。
数据库是对各类工作数据的管理平台。对于景观规划、园林遗产保护、园林植物与应用方向的学生来说,需要收集、管理各类园林资源、植物和地理空间数据。而现实状况中,这些数据往往数量庞大、来源复杂、格式多样,如何管理好这些数据成为影响工作结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数据库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方法。空间信息技术教学应使学生获得数据库构建技能,进一步提升其管理数据、使用数据的能力与效率,对其将来的工作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风景园林专业是应用性较强的专业,与社会实际需求结合紧密。而空间信息技术本身是系统性的科学,因此需要以风景园林专业特点为中心进行知识点提炼,建立有针对性和系统性的教学体系。风景园林专业课程包括理论与设计两大类型,成系列的规划设计课程为教学体系的中心,相关理论知识点是围绕提高学生规划设计能力这个目标来设置的。因此,空间信息技术课程也应以园林规划设计为中心,设置相应的教学内容,通过培养学生空间数据处理技能达到提高规划设计能力的目的[4,5]。
一般来说,高校园林专业所设置的园林规划设计系列课程包括园林设计与园林规划两大内容。园林设计是针对中小尺度的场地,包括庭园设计、专类公园设计、综合公园设计、广场设计、居住区绿地设计、街旁绿地设计、带状公园设计等课程,园林规划是在大尺度的场地上实施的绿地系统规划、风景区规划、度假区景观规划、滨水区景观规划等。设计的尺度越大,与城市、社区以及自然环境的关系越复杂,就越需要学生具备较好的数据收集和处理能力,并能够掌握、应用一定的空间分析方法。
笔者认为,针对园林专业课程内容和技能要求,可将空间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划分为三个模块,每个模块有不同的教学内容与目的,且与相应的园林教学课程相对应。三个模块包括基础模块、数据处理模块和空间分析模块,基础模块是理论教学,数据处理与空间分析模块是实践教学。基础模块以学生认知空间数据为基本目的,主要包括空间数据的格式与分类、空间数据的作用与意义、地理坐标系统与地图学基本知识、3S技术原理、数据库基础、数据基础设施与常用空间数据源等教学内容。数据处理模块与园林设计课程相对应,以学生在设计过程中能够正确获取、处理基地环境数据为目的,教学内容包括DEM高程数据处理、GPS数据获取与转换、CAD文件格式转换、RS地物分析等。空间分析模块与园林规划课程相对应,以学生在规划过程中能够进行科学地空间分析为根本目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叠加分析、缓冲区分析、可达性分析、距离分析等,并使学生能够制作主题图,作为规划的依据。基础模块、数据处理与空间分析三个模块教学内容应依次进行,只有掌握前一个模块内容,方能进行下一个模块的教学。
基础模块必须开设独立的课程,数据处理与空间分析模块既可以是独立的课程,也可以作为园林设计课程中的组成单元,或者采用连续性的讲座形式。
在风景园林专业引入空间信息技术教学内容,面临基础薄弱、师资和设备场地不足等问题。当前高校风景园林专业开设空间信息技术课程极少,个别院校即便开设有GIS课程,多以理论为主,上机实践操作较少,难以对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产生实质的影响。尽管在科学研究和实际规划项目中,运用遥感与GIS分析方法越来越多,但是对于风景园林专业来说,空间信息技术教学毕竟是新事物,目前缺少这方面的教学实践积累和相应的教学研究,只能是边尝试、边总结、边推进。
高校风景园林专业引入空间信息技术教学,要求主讲教师不仅是园林规划设计和研究的专家,还要熟悉3S等空间信息技术的理论与技能。目前这方面的师资严重缺乏.虽然高校中不乏GIS、RS等专业的教师,但这些老师不了解风景园林专业的特点,所开设课程难以与园林规划设计课程衔接,常导致学生听课后不知道如何运用。因此,高校风景园林学科应大力引入擅长GIS、RS操作,并有实际园林规划设计项目经验的专业老师,解决这方面师资不足的问题。
教学空间信息技术中的数据处理与空间分析内容,注重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训练。因此,该部分教学需要专业实验室和上机设备,还需购置相应的教学用软件。只有通过增加这方面的教学投入,不断提升教学管理水平和设备使用效率才能解决目前高校存在的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深,环境生态问题日益严重,风景园林学科将承担越来越重的社会责任,必须根据社会情势调整现有的教学内容。随着社会对高校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国家不断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大量的复合型人才、海内外高层次人才进入高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笔者相信,师资问题和硬件问题都将获得解决,通过不断的探索,必然能够完善面向风景园林专业的空间信息技术教学体系。
[1]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09-2010风景园林学科发展报告[R].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2010,(4).
[2]张启翔.关于风景园林一级学科建设的思考[J].中国园林,2011,(5):16-17.
[3]许浩.空间信息科学的发展对景观规划设计的影响[C].国际景观教育大会论文集,2005,(10):221-225.
[4]王浩,苏同向,赵兵.聚点成面、以面拓展、强化核心――南京林业大学园林规划设计教学体系的创新建设[J].中国园林,2008,(1):16-18.
[5]林广思.关于规划设计主导的风景园林教学评述[J].中国园林,2009,(11):59-62.
城市园林绿地的主题思想是园林规划设计的关键,根据不同的主题,可以设计不同特色的园林景观。如某公园以松竹梅为主题,设计为老年宫小院。在配置植物时,院外环绕草坪,草坪上种植常绿松树,并设鹤舞雕塑象征常乐、长寿。而另,公园以春花烂漫为主题,则在广场中央设置喷泉、花坛及迎新春的雕塑。两个主题,两种景色。因此,在园林规划设计前,设计者必须巧运匠心,仔细推敲,确定园林绿地的主题思想。这就要求设计者有一个明确的创作意图和动机,也就是先立意。意是通过主题思想来表现的,意在笔先的道理就在于此。另外,城市园林绿地的主题思想必须同城市园林绿地的功能相统一。
现代城市园林规划与设计不仅仅是单纯植树、种草、摆雕塑、设置座椅,而是通过科学的种植密度、空间划分来达到良好的景观效果。而城市园林景观规划不仅要求景观的美观,更注重的是其功能性的体现。以科学的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达到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城市生态系统的改善,以此促进城市综合生态环境的改善。为营造良好而城市生态环境、人文环境以及舒适性奠定基础。其更关系到城市居住舒适型、现代休闲运动的开展以及投资环境的建设,对我国人口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的影响。
现代城市园林景观的规划与设计关系到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与保护,其规划设计必须针对城市生态环境进行。在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常会见到由于过于注重景观规划与建设,没有认识到植物引入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而破坏城市环境的现象。因此,在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规划与设计中,设计人员不仅要注重景观的美观与实用,还要注重景观所采用植物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以此保护城市所在地的生态环境。在进行城市生态环境园林景观规划与设计中尽量选用城市所在地特有的或原生植物进行景观的规划与设计,避免由于外来引入植物对本地植物的影响,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同时通过积极选用本地植物,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恢复与发展,保护当地生态平衡。积极选用本地植物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打造城市特有景观或植物景观奠定基础,促进城市综合文化氛围的建设。例如:在哈尔滨城市园林景观规划与设计中,越来越多的应用丁香花作为景观规划与设计的主要植物,极大的提高了哈尔滨打造丁香之城的脚步,促进了城市文化的建设与发展。
现代城市园林规划常以多种表现方式突出园林的一个主题,以此为园林进行命名。由于城市发展规划的原因,现在城市园林建设主要由原有场地改建以及新建两种方式。对于城市原有园林场地的规划设计中,城市园林由于原有基础建筑的风格决定了园林设计的整体风格,这也使得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必须以原有建筑风格为基础进行景观的规划与没计。在进行景观的规划与设计前,设计人员应进行现场的实地考察,对园林原有建筑风格进行分析,同时了解原有建筑历史、故事等,为园林景观的规划与设计奠定基础。对于新建园林景观规划与设计可以根据园林主题结合场地地形、城市所在地气候条件以及城市本土植物形态特点、生长特点等进行综合分析后,确定景观设计的主题思想,以此开展城市园林的景观规划与设计工作。
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规划与设计应以互动式景观为基础开展景观的规划与设计工作,利用互动性的景观为居民生活与休闲提供更加丰寓的娱乐活动。在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越来越多的景观规划与设计是以“景”“观”为目的进行,注重“景”的设计而忽略了人们的与景观的互动性。例如:在城市园林景观的规划与设计中,越来越多的采用立体景观雕塑、植物雕塑等形式突出单一景观或局部景观的中心思想,人们在园林中的休闲活动也以“观”为主。根据现代心理研究与园林设计理念,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规划与设计应更多的注重景观与游人的互动,以互动的方式为人们休闲娱乐提供更多的乐趣。虽然在现代园林景观中,越来越多的使用水景来提升整体景观的效果,但是却不能很好的利用水景来达到互动的效果。虽然也有将水景喷泉设计成为互动的形式,但是其并不能很好的达到人们与经管的互动。现代城市园林景观的规划与设计因以互动为方向进行景观的设计。例如:通过依山而建的半空吊桥或在水流上建设秋千式吊桥等方式使人们在进行景观观赏的同时也能够进行娱乐活动,促进城市园林氛围的建设,在注重景观观赏价值的同时提高城市园林景观的娱乐性。
积极利用立体绿化园林景观提高城市园林绿化面积的同时也为景观规划与设计打造了良好的平台。在进行立体景观设计过程中要遵循多年生植物运用的原则,以及植物生长期的特点,打造持续性的绿化立体景观。同时注意利用园林景观中可以利用的墙体、灯柱、休息座椅高架绿棚、栅栏、凉亭等建筑,打造独特的立体绿化景观。通过利用可以利用的立体结构增加城市园林的空间划分,给人以视觉上、感觉上的空间扩大,同时也利用立体绿化景观达到吸附浮尘净化城市空气的目的,为提高城市环境奠定基础。
展城市园林景观的规划与设计存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规划与设计中,设计人员要开阔设计思路,以多种形式的景观设计提高城市园林景观的绿化面积,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在园林景观中的小路上使用泥地零散铺石的方式进行路面的规划与设计,路的两遍模拟野生环境打造郊外的自然景观。而泥地零散铺石的方式为增加园林内的绿化面积提供便捷的条件,泥地与路石间的缝隙增加了园林绿化草的种植面积,即打造了独特的园林景观有提高了园林内的绿化面积。